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大发快三平台 - 体育

放手吧,讓孩子為自己負責〈3〉

文/田中喜美子 NMS研究會 譯/ 徐秀娥
font print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由於媽媽的過度干涉,凡事處於被動狀態的孩子,容易變成說了也不會去做的孩子。這樣的小朋友,將來會變成什麼樣的大人呢? 首先他會變成消極「等待指示的人」。凡事提不起勁,無法自我思考。再者他會變成蠻橫而依賴心強烈的孩子。

小學三年級生S小妹,每次只要一看電視,媽媽便開始催她「早點做功課!」功課做完,又催她「早點去洗澡!」才剛從浴缸起來,又催她「早點換上睡衣!」才穿上睡衣,再催她「早點睡!」媽媽總是對S小妹下達一個又一個的指示。 每天每天,被下達相同指令的S小妹,終於隨同媽媽一起前來諮詢。試著詢問S小妹,個性溫和而順從的她說: 「雖然覺得媽媽很囉嗦,可是她也是為我好……」

S小妹已完全習慣於被媽媽指示,以至於明明已經知道的事,也要等到媽媽開口才行動。可是這時候孩子對媽媽的囉嗦雖然感到不耐煩,也還帶著耳朵聽。一旦到了小學高年級,即使聽到媽媽囉嗦,別說是「不說不做」了,簡直已到了「充耳不聞」的地步。

週末的夜晚,媽媽對著小學六年級和二年級的二個女兒喊叫: 「快點!把事情做好!」 二年級的U小妹乖乖去浴室,用鞋刷開始清洗自己的室內鞋(編按:日本的學生要進教室前,必須在校舍入口處換上室內鞋。)可是,六年級的S小妹卻馬耳東風,老神在在地翻雜誌。 「明天會下雨,不早點洗不會乾哦!」媽媽再度催促她。S小妹卻裝糊塗,一副「又沒有髒」的表情。在六年級生當中,的確有許多孩子週末將室內鞋帶回家,隔週原封不動地帶回學校。

S小妹連著三週沒清洗,媽媽再也受不了了,只好一邊嘮叨:「拿她沒辦法……」一邊幫她清洗。 說了好幾遍都不行動的孩子,其實早就心知肚明,即使自己不做,媽媽也一定會幫忙。也有孩子即使媽媽不幫忙、自己不動手,也認為無所謂。實際面臨困境,如果孩子不能感同身受,他不會覺得自己陷入困境。

S小妹的情形是,她本人覺得不做也無所謂,所以即使是媽媽代勞,也不應該對她這麼囉囉嗦嗦。 「不用做的事情卻雞婆卻幫忙做!」當孩子一股腦兒這麼想時,隨著年齡的成長,他便漸漸蠻橫無禮起來。 「真囉嗦,那傢伙說的話是BGM(編按:background music,背景音樂),聽聽就好了啦。」一副不理人的態度。這樣的孩子,不光是對父母,與學校老師相處也會是這個樣子。

媽媽教養出不理睬父母的孩子,同樣地,也會教養出不理睬大人、老師的孩子。 到最後,父母往往只能威權式的命令孩子。對此我們不妨冷靜想想,怎麼讓孩子自己負起責任。

T先生與唸中學的孩子們有一個約定,就是「必須自己清洗便當盒。」如果他們忘記清洗便當盒,那麼隔天就不做便當。那天的午餐費也必須動用自己的零用錢。 自己不做就沒有人幫忙,自己不做就會陷入困境,唯有不斷累積這樣的經驗,孩子才能潛移默化,「不必大人說,也能自動自發」。

摘自: 新手父母出版社《放手吧讓孩子為自己負責》@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學校地板上常有形形色色的失物。這些掉落的東西,幾乎不見孩子主動拾起來,或將它丟到垃圾筒裡,更別說是熱心尋找失主了。 即使老師開口說:「喂,鉛筆掉下來囉!」如果不是自己的鉛筆,便以漠不關心的神情回說:「不是我的東西。」 這樣的孩子,在家裡難道沒受過教養訓練嗎?事實並非如此。
  • 生命的體驗顯現在生活之中,生活是日日都在進行的,因此針對孩子生活能力的培養,以及面對生活的態度與動力,是父母在執行家庭教育及教養的重要課題。孩子年幼的時候是奠定生活能力的最佳時期,生活好習慣的養成要靠父母的把關及涵養,因此父母要經常在職進修、充實自己的親職知能,以傳達正確的教養信念、知識,並且展現有助孩子正向發展的親職行為。
  • 現代孩子的教育問題,是因為過度保護孩子的狀況已愈來愈多。在孩子彼此之間的衝突中,讓他們自己解決難題的機會實在太少了。媽媽事必躬親,隨著孩子成長就會演變成孩子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結果,造就出缺乏「生活能力」的孩子——換言之,出現一群沒有「動力」的孩子。為了避免這類困境,孩子從小就必須讓他嘗試各種事物。
  • 社交媒體Instagram上有一段可愛幼兒摺疊衣服的視頻,不僅收穫數千萬網友點閱,還引爆一場意想不到的網絡激辯。
  • 在最近的一次旅行中,我驚訝地發覺幾乎每個在機場跟飛機上的孩子眼光都固定在iPad的屏幕上了。雖然我理解帶著小孩旅行並在中途長時間的停留期間讓他們保持盡興的困難,但我不禁想,我們通過讓他們過度使用屏幕時間,以此可能為孩子們製造了哪些影響深遠的問題。
  • 在當今數位時代,無所不在的科技產品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和舒適,但也造成了負面影響,例如對這些產品過度依賴甚至上癮、隱私權被侵犯、記憶力衰退等。現在連育兒專家都大聲疾呼,不要讓小孩過度沉溺於科技產品,不要讓這些產品替你養育小孩。
  • 人們有時候難免會因為某些事情生氣,這是一種很複雜的情緒,如果處理不好可能會破壞人際關係,甚至引發衝突。而為人父母者對於孩子的生氣,往往會感覺很棘手。現在,有專家分享了有效的解決之道。只要在孩子生氣時說一句短語,他們馬上會鎮定下來,無論他們年齡多大都是如此。
  • 眾所皆知,聽古典音樂有益身心健康,坊間也有出售一些專門供孕婦播放給胎兒聽的胎教音樂。最近墨西哥的一項研究發現,讓胎兒聽古典音樂可以讓他們的心率變得很平穩,可能有助於他們的發育。
  • 孩子總是愛拖延?家長可用4C原則陪伴孩子去累積正向經驗。
  • 在廢棄的童子軍營地撫養在家上學的孩子意味著永遠沒有乾淨的雙手——因為他們要建造小木屋、樹樁日晷,以及在小溪邊釣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