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落的芬芳〉80歲的理髮師

圖、文/徐正毅
font print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

台北市再也找不到一家自己做皮鞋的店了,似乎傳統的行業就一個一個地消失,這是我一直很在意的一件事。

當年如法國國旗紅藍白三色的霓虹燈好像也減少許多,代表著傳統理髮店也一間一間地在日常生活中逐漸消失。

台北市早年的理髮店曾經有一段輝煌的歷史,來自上海所謂海派的理髮店曾經是諸多名人經常出入的場所,如紅玫瑰,如滬江,這些上海理髮師們大多來自江北,因家鄉窮而到上海學藝,而後跟著政府來台,這些來台的年輕師傅隨著歲月逐漸凋零。

以「滬」字為店名的理髮店在東區有幾家,其中有一家在復興南路上,店內還保持早年模樣,室內光線明亮,師傅們穿著白袍,有個白瓷磚的洗頭水檯。

有時到這兒理髮和老師傅們聊聊過去的風光歲月。店中有三位老師傅,最年輕的已60多歲,而最年長的竟然已經80歲了。早已兒孫滿堂的老師傅們,修臉時拿著刮髮的手鎮定而不發抖,俐落的身手代表身體尚如年輕人一樣靈活,他的養身有道令人佩服。

躺在椅子上,由一位可以當我父執輩的長者為我服務,有些過意不去,但看他專注於工作的眼神,與其說他在為賺錢養家,還不如說他是在享受那超過一甲子工作的樂趣。◇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前年為了學好日文,請了一位日籍老師來家中教我日文。年輕的女老師怕冷,因此內人用碳火暖爐放在老師的座位旁,並在火爐上放著一壺開水。在碳火中用錫箔紙包著地瓜,烤地瓜、燒開水,兩個小時的課程,水開了、地瓜熟了,室內飄著地瓜的甜香。將烤好溫熱的地瓜給了老師當成懷爐,並且讓單身的老師回家之後也可用來充飢。
  • 從報章看到幾篇由立法委員和報章主筆的文章,其內容皆把台灣的中小企業主形容成,男主人不過跑跑業務、喝酒,甚至包二奶,而女主人是走後門、跑關係如此而己。對於從未參與台灣經濟建設的人夸夸其言,只能一笑置之。
  • 在我的衣櫃內,有一系列的藍色毛衣,從羊毛背心、開襟羊毛衫、V字領、圓領、高領,這一套毛衣材質很好,是早年到香港做生意時,在當年生意鼎盛尖沙咀彌敦道的名店龍子行陸續買回來的,一晃眼這些毛衣陪伴著我已經2、30年了。
  • 移居美國的大哥,隨著年歲漸老,思鄉情濃,利用工作的年度長假,返回台灣,重享舊日生活片段。

  • 沿著仰德大道上山,沿途枝葉扶疏,有如穿過綠色隧道一樣,過了文化大學十字路口,幾個轉彎就到前山公園。公園前方遠處山凹有座宮殿式的建築,是早年為了召開國民大會而興建的中山樓。
  • 四月春天,多彩的杜鵑花期剛過,艷橘的木棉花一朵朵地點綴在台北的天空。

  • 週日午後下雨,在家中將一堆新購的書和雜誌,一本一本的看完消化。一位友人來電邀請吃晚飯,難得有機會跟這對為了公司和公益活動忙得團團轉的夫婦共進晚餐。
  • 一碗什錦麵,是我在求學階段,考試表現好的時候,父母給我的獎勵。當時那家麵店,店面一半是由店家的兒子賣豬肉,另一半則是一家小小的麵店,一大碗湯麵內容是當時少見的幾片豬肝、豬肚、花枝和肉片,還有兩尾蝦子。一碗麵常常是由家中幾個小孩共同分享。
  • 週末上午在淡水老街閒逛,老街保留著不少老店,有賣魚丸、魚酥,有賣古早味的台式甜食、米店,也有幾家小小的但很可愛的中藥行。
  • 漫步林間小道,穿過亭廊幽徑,聽著叮咚的山泉水,迎向輕柔撫面的風兒;但見鳥鳴山翠,花木蓬勃,白雲繞山崗,飛絮舞流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