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2006回顧】台灣

人氣: 1304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1月2日訊】(大紀元記者李大衛台灣報導)2006年的台灣,在世界第一高的101大樓首次跨年煙火秀中驚豔展開。雖然2006年台灣整個社會都隨著政壇的脈動而起伏,但在這一年中,台灣民間所展現的活力,其實表現得遠比政府與議會部門亮麗。

李安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甚至也是亞洲第一位榮獲此殊榮的導演。旅美職棒投手王建民,在美國職棒大聯盟創下單季十九勝記錄,榮獲亞洲勝投王,被視為台灣之光,膺選為「2006年台灣十大新聞」頭條。

中央研究院院士余英時先生,獲頒有人文諾貝爾獎之稱的美國克魯格獎(Kluge Prize) ,是學術工作者長期傑出的貢獻受到國際肯定,值得國人慶賀與驕傲。

沒有乾旱,沒有洪水,沒有大颱風襲台,相較於鄰國菲律賓到11月下旬,還在兩週內連續遭四起強烈颱風襲擊,2006年的台灣算是風調雨順的一年。12月26日在屏東發生的6.7級「年終大地震」,所幸未造成如921大地震的嚴重損害。

政壇新聞回顧

從陳水扁在2月27日正式宣佈廢除國統綱領這項爭議性舉動,引來美國的強烈不滿之後,這一年來台灣政壇一直籠罩在政論call-in節目 爆料弊案的氛圍當中。陳水扁受到股票禿鷹案、高雄捷運弊案、SOGO禮券案、台開內線交易案、國務機要費案等五大弊案纏身,最後導致原來很受歡迎的陳水扁總統光環盡失。

從第一夫人炒股風波開始,總統女婿趙建銘接著捲入台開股票內線交易弊案,自5月25日起入獄47天。台灣駙馬爺被收押,新聞上了國際媒體。6月份又爆國務機要費不當使用,期間台灣社會隨著案情的扣人心弦而高潮迭起,甚至引發施明德號召百萬紅衫軍的倒扁運動,最後吳淑珍、馬永成等四人被以貪污罪起訴,陳水扁甚至被列為共犯,只因具有總統豁免權而得以緩起訴,2006年可以說是第一家庭的黑暗年。

在2006年封關前,趙建銘甚至被法院判決六年重刑,民間視為是司法的榮譽與勝利。總統府與第一家庭仍將帶著官司走向2007年,陳總統並公開宣示:若一審判決有罪,他即下台。

前民主進步黨主席施明德發起「百萬人倒扁行動」,在凱達格蘭大道與火車站前廣場,集會超過八十天,形成倒扁紅潮,但也激起社會對立氣氛。這場大規模的要求國家最高領導人下台的群眾運動,並未如同韓國、印尼、菲律賓、泰國等亞洲國家般,造成社會嚴重動亂,足見台灣社會海納異議與矛盾的容量,相當巨大。最後運動領導人施明德,是以「自囚」的方式渡過2006年,也令人感慨!

然而第一家庭的弊案似乎也沒有讓藍軍佔到便宜。在12月的北高市長與議員的選戰中,南北顏色未變,謝長廷甚至在台北市拿下50多萬票,雖敗猶榮,顯見台灣民眾並未因第一家庭弊案風波而丟棄民進黨,台灣政黨政治運作模式再次得到確立。此役甚至造成政壇老將宋楚瑜的退隱,親民黨受到重挫,台灣政壇仍將維持兩大黨爭雄的生態。
  

經濟新聞回顧

在經濟方面,施工逾十四年,總長十二點九公里,隧道長度名列世界第四、東南亞第一的雪山隧道,六月正式開通,連接台北與宜蘭的國道五號高速公路全線通車,兩地形成三十分鐘的共同生活圈。

台灣高速鐵路歷經多年修築的漫長過程,終於在2006年的平安夜通車,走入試營運階段。從此台北到高雄只要一個半小時,將整個台灣帶入「一日時區」的新境界。
  
2006年的APEC年會11月在越南舉行,由前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領軍,布什以其「又是一位德州佬」的好感特別支持,張忠謀會後宣稱陳總統所交辦之使命全數達成。
  
台灣各界譴責中共活摘器官暴行

從三月初驚爆中國蘇家屯等地的集中營,存在活摘人體器官販賣的恐佈事件以來,台灣各界即密切關注事件的後續發展。立法委員賴清德等人曾於四月與九月,兩度提案譴責中共暴行,並希望行政院編列預算讓台灣民眾瞭解器官移植的正確資訊。提案人之一的國民黨立法委員黃昭順表示,中共活摘器官非常不人道,她認為國際組織必須介入關注。該提案共獲得108位立委聯署。

加拿大獨立調查團大衛?喬高與大衛?麥塔斯於六月份公佈調查結果,證實活摘器官情事確實存在。十月初兩位調查員來台訪問,呂副總統親自接見,關切中共活摘器官的真相,並於十月二十七日主持「中共摘取器官暴行暨相關人權問題」因應對策研商會議。

*十六個縣市議會通過提案 譴責中共活摘器官

繼五月四日嘉義縣議會首度通過決議案、譴責並呼籲國際制止中共活摘器官暴行,台灣各級民意機關也紛紛譴責此一慘絕人寰、人神共憤的暴行,相繼有宜蘭縣、基隆市、花蓮縣、台南市、雲林縣、屏東縣、澎湖縣、彰化縣、新竹縣、台中市、台東縣、高雄市、桃園縣、台中縣、和苗栗縣議會等十六個縣市議會通過決議案,譴責中共活摘器官暴行。迄今台灣二十三個縣市中,已有七成的縣市議會通過該案,其他幾個縣市議會也正進行連署提案中。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