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9月2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汪淑芬台北二十九日電)台灣的航空公司空服員除了國語、英語外,還要學台語。華航有位專門教客艙用語的楊一成老師,外號10%,他用生動活潑方式教空服員入味台語,讓空服員學習語言拉近與乘客的距離。
楊一成是政大韓語系畢業,本身對語言有廣泛興趣,今年六月協助華航架設十五種語言的客艙用語軟體,做為空服員線上學習的教材,這十五種語言包括國語、英語、日語、台語、客家語、韓語、越語、泰語、菲語、印度語、德語、義語、荷語、馬來語。
國語、台語、英語、日語是華航所有空服員必學語言,自謙對十五種客艙用語平均只懂一成的楊一成,目前主要教台語,因名字「一成」的台語發音頗有趣,有空服員乾脆替他取10%的外號。
楊一成說,華航十五年前開始將台語列為空服員必學語言,當時很多剛考進來的空服員不但不會說,連聽都聽不懂,這幾年情況較有改善,但還是有學員因不會台語,學習過程中鬧了不少笑話。例如,飛機上供應紅酒及白酒,有人無法拿捏發言,「紅」的台語發音聽起來像「先生」,「白」聽起來像「爸」,有如問旅客要先生還是要爸爸。
楊一成教學員台語時,會先教聲韻學,讓學員了解發音絕竅,讓學員體會如何讓語入味,即使說得不是很純正,也能讓旅客感受到空服員的用心,無形中拉近與旅客的距離。
楊一成也擅長用典故讓學員清楚台語發音由來,例如馬公是台灣最早有媽祖廟的地方,原本稱為「媽宮」,即使後來改為馬公,台語發音仍沿用「媽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