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年紀就接觸負面節目,例如吵得受不了的音樂、電視和暴力電玩,只會對孩子有害。這種擔心是有根據的,廠商正藉由大量科技玩具和學習軟體,科技化我們的嬰兒。正如我們先前所提,科技已經成為一個議題,當小孩成天泡在螢幕前電腦和電視,看到的是現實的替代形式,這會剝奪真實的遊玩和互動時光,而無法和親密的爸媽及育兒者進行真實溝通。
有些嬰兒發展的專家,堅決反對科技,不讓這個年紀或發展階段的幼兒,接觸任何科技,他們辯稱這麼小的小孩不適合暴露在科技之下,他們需要的是大量的社會互動和自由遊玩。這些專家認為,讓小孩健康完整地成長發育是非常重要的,過度科技化的幼兒,將飽受各種副作用之苦,例如壓力、挫敗、欠缺人際之間的實質互動。
雖然我們相信,嚴禁三歲前的幼兒接觸科技,可能有點憂慮過頭,但當考量到零歲的小嬰兒時,慎重其事絕對是有必要的。我們同意潘妮洛普‧李奇博士在她書中,《嬰兒期:零到兩歲嬰兒的身心情感發展》(Babyhood: Stage by Stage From Birth to Age Two:
How Your Baby Develops Physically, Mentallyand Emotionally)所提的觀點:「小孩需要的東西——平靜——是最難給予的。他的生理需求其實很少、很簡單、很重複。他需要食物、溫暖、觸覺舒適、和基本的整潔..,每個需求,都需要大人盡可能輕柔地、安靜地、和緩地滿足他們。」
科技和電子媒體帶來的吵雜和視覺資訊,卻是恰恰相反的氛圍,這些會讓新生兒的感官刺激過度超載。一個絕佳的指導原則是,永遠不要強迫嬰幼兒從事和他不相干、沒興趣、或他厭煩的事。小孩通常會讓你知道什麼活動是不想參與的,不過你還是得多加留意小孩的「朝向反應」,看看他把注意力擺在哪裡?小孩透過和環境互動展開學習,促進成長發育的最佳環境,能讓小孩有很多適當學習的機會,如玩具、書本、其他大人小孩、動物、大自然,還有部分受到監督的正面媒體。有研究指出,絕大多數六歲以下的小孩,每天大約花兩小時呆坐電視、電玩和電腦螢幕前,其中很多人的臥室就有電視,這絕對是一大隱憂。
《波士頓環球報》的專欄作家芭芭拉‧梅爾玆,寫過一篇標題很妙的文章,〈電視如此大聲,卻沒人在聽,〉她引述一項研究結果指出,小孩端坐螢幕前,即便是有「教育性」的節目或科技,也是弊多於利。「這種威脅將腐蝕小孩關鍵的發展面向,損及社會、情感、和認知上的發展,」天普大學心理學家凱西‧赫胥‧帕賽克如此說道,《愛因斯坦不玩識字卡》(Einstein Never Used Flash Card: How Our Children REALLY Learn)就是她的著作。
在螢幕消磨的時間變長,對幼兒尤其不利,他們負責社會互動和演繹推理的神經元連結會因此變弱。「神經之連結必須直接的由人際互動和環境所刺激:眼神接觸、姿態、回應、嘗試和錯誤,」作者珍希莉在《失敗連結》一書中如此說道。若過於依賴螢幕,小孩變成被動的學習者,必須倚靠電視或電腦螢幕,或填鴨式的資訊來源,如此孩子無法發展認知能力,然而解決問題或創新點子。
梅爾玆的報導同時凸顯幼兒看太多電視衍生的各種相關問題,包括變得依賴罐頭娛樂,而不是學會自娛、注意力渙散,這些都會讓人變得更易怒、更好鬥。沒有人可以確知,螢幕對幼兒會造成的最終影響,因為相關研究還沒完成,我們相信科技如果運用得當,可成為小孩日常生活的一部份。
小孩生活包括自由遊玩、社交聯繫、愛,以及充分的人際互動,都能促進小孩的成長發展,而提供幼兒有益的科技接觸,應該包括有限度地看正面的電視節目,例如天線寶寶、朵拉歷險記、和飛機仔傑傑,以及有限度的使用幼兒電腦學習軟體,特定的科技學習玩具,例如小孩能自主學習的跳跳蛙學習機。這些是我們的觀點,但是記住,陪審團尚未對這個議題達成共識,到底嬰幼兒能夠接觸多少電視和科技。
毫無疑問地,呆坐電視機前接收資訊,無法達成互動遊玩以及探索的成就感,同時也剝奪小孩和爸媽、保母及兄弟姊妹的互動時間,減少愛與情感的聯繫經驗,甚至更多的科技時間代表更少的閱讀時間,而大量的研究已指出,嬰幼兒閱讀有助於想像力的開發以及認知、思考技能的發展。
正如我們在本章前面所討論到的,健康的情緒、認知和其他的發展要素是很重要的「互動雙人舞」,這需要強烈的人際承諾和接觸,藉著情感聯繫的制約,照料者同時也影響小孩腦中重要的荷爾蒙釋出,這對促成神經元的連結是極為關鍵的。如果小孩被每天高劑量的媒體餵養長大,相較於那些在無科技或低科技環境下長大的小孩,他們不但可能飽受過度的資訊超載之苦,認知發展也可能會有障礙。
採用大腦造影的新技術,更能清楚顯示,小孩在低科技環境中長大是有好處的,因為環境中充滿了父母和小孩之間正面的情感動態交流。
摘自: 天下雜誌出版《大綁架》@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