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行走——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南方農村(七)

蒼白的鄉村教育(2)
蔡 成
font print 人氣: 7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9月24日訊】鄉村小學過去年代的民辦教師基本上沒了,但校領導或村幹部的兒女臨時被請去當短時間的老師還是存在。鄉村小學教師一般都住在學校附近,在學校是老師,回到家裏就是農民。 他們在學校裡握著粉筆給孩子們上課,工作之餘回到家裏握起的就是鋤鐮犁耙。這不像城裡的學校,一心一意當老師的極少。

當然,既干農活又當教師並不違法,但鄉村老師們另外一個習慣就完全算得上是違規了。那就是,相當多的鄉村小學,體罰仍司空見慣,而且從無孩子和家長認為那是侵犯人身權益。家長往往還會感激不盡,認為「棍棒之下出孝子,嚴師門下出高徒」 這一古訓言之有理行之有效。

鄉村教師的工資相對而言都比較低,而且還總被拖欠著。他們經常性地加班加點,可誰也不會去發給他們加班費。有個笑話說,減肥有兩個最佳妙法:一是去北京寫詩,餓瘦你!一是去農村教書,累瘦你!這個笑話很形容很真實。但讓鄉村教師感到自豪的是,在孩子們眼裡,在家長們眼裡,他們受到無比的尊敬。在鄉村,尤其是偏遠山區的鄉村,教師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當然,這只是小學的教師,一旦到了鄉村中學,情形可能大不相同。鄉村中學一般是整個鄉十多個甚至幾十個自然村才有一所。在鄉村中學裡,教師大多年輕,均是師範院校的畢業生。中學裡總有那麼幾個沾染社會不良習氣的「愣頭青」學生,他們在學校裡稱霸稱王,時不時露出一副凜然不可侵犯的模樣。我至少聽到10人以上的鄉村女中學教師聲稱,她們不敢過於嚴厲去批評這類學生,因為怕挨打。

這不是個聳人聽聞的新聞,確實就有老師受到學生侵害的。但老師受到侵犯畢竟很少,學生之間不時有人受到欺負則比較經常了。更加聳人聽聞的事也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裡呢。

時間:2003年10月。地點:湖南寧鄉。我坐車去劉少奇主席的家鄉花明樓,中巴車上有人在感歎:寧鄉縣某學校有個學生邀集另兩個學生殺害了一名同班同學——殺了還不是最令人震驚的,震驚的是,那個遇害的孩子竟然被肢解!他的一條腿被截去遭到焚燒!

鄉村教育看來不能只滿足於給孩子們進行文化教育,法制教育、素質教育當受到關注。而事實上,鄉村學校,除了文化教育之外,素質教育遠遠沒跟上。大名鼎鼎的校園殺人犯馬加爵,若是我去分析他如此瘋狂地連殺四人,其中一個重要問題應出在年少時就受到的教育上。有外國教育專家稱,一個人少年時受到的教育,對其成長之後的性格形成最具影響力。

中國農村每年向大學校園輸送大學生無數,但真正稱得上「德智體全面發展」 的人才並不多。稱得上「書獃子」的人倒不少,他們成績好,但各方面的能力較欠缺。大學畢業後,就業壓力總是要比城裡孩子多出一大截。

@
———節選自《在鄉村行走——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南方農村》

作者簡介:

蔡成,中國青年作家,現居海外,在中國大陸、台灣、美國、澳大利亞等地共發表近200萬字作品,長於散文、隨筆創作,已出版有《左手跟右手下棋》、《花花草草與人生菩提》、《情人看招》、《生命向左轉彎》等散文、隨筆集。

2002年開始,蔡成懷著社會憂慮之心,從繁華的深圳出發,先後19次前往福建、湖南、江西、安徽、廣東、湖北、廣西、浙江、上海等省市農村,開始「風土中國」系列叢書的創作,接觸過中國農村成千上萬的農民,通過文字記錄和照片拍攝的形式,與 120多位生活在最底層的中國農民開展面對面的直接採訪,先後成書《在鄉村行走——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南方農村》、《地工開物 ——追蹤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老江湖——追蹤神秘的傳統江湖術》、《角落—— 99個民間人物的背影》等四部著作。其中《在鄉村行走——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南方農村》一書的刪改版已在中國大陸公開出版,引起眾多憂國憂民人士的關注。《廣州日報》、《深圳商報》、《城市晚報》、《解放日報》、《新民晚報》《揚州晚報》、《海南日報》、《中國新書》等報刊雜誌曾進行報導和激烈討論。與此同時,由於該書以照片加文字的形式,平面直觀、真實深入地揭示了中國農村的現狀與存在的大量問題,因此受到指責和批駁,被指為「無視改革開放後中國農村的飛速發展」,有對 「三農問題」擴大化之嫌,是否定中國農村改革成功的抹黑之作。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們是生活在浙江農村的農民,具體位置就是在浙江省慈溪市宗漢街道百興村,從小給我們的記憶這裡的村民淳樸善良,辛勤勞作.可自從我們這裡的王姓村支書上台以後,整個村越來越讓我們感到陌生了。
  • 41歲的蔡關說:「正月初三就出門,走路出村,坐汽車到長沙,再趕火車。打工苦啊,要是家鄉富裕,誰願拋妻別子去打工?」蔡關是湖南益陽土生土長的農民。26歲南下廣東韶關打工,後來趕上南方城鎮狂賣非農戶口,靠多年在韶關工作的叔叔幫助,蔡關用鈔票使自己搖身一變為「城裡人」。接著,艱苦奮鬥幾年後,他主動下崗回到了家鄉。再接著,用多年打工收得,憑在城裡增長的見識,再籌措資金開了個規模不小的磚窯廠。
  • 在鄉下與人攀談,問起他們心裏最想望的念頭。「啥盼頭?不多,吃好穿好睡得好,就萬事滿意了。還有,兒女能讀上書,以後比我們有出息就更妙了。哈哈。」 這話,或與此大致相彷的話,我至少能每天聽到5次。在中國總人口數里佔了三分之二的農民,絕大多數人的要求並不高啊,溫飽無憂身體好,希望兒女有出息就夠了。
  • 【大紀元9月24日報導】(中央社台北二十四日電)海南省海口市近年來出現年輕農村女子靠「談情說愛」發財的「吃婚族」,這些人三兩成群、以表姐妹相稱,或單獨行動,流浪於海口市的酒店、按摩院、歌廳等娛樂場所,編造各種理由從年紀較大的男子或有錢人的口袋中騙錢。
  • 在聆聽到不少聲音之外,我還聽聞了不少故事,故事沉默無語,但故事裡也藏著各類聲音。

    福建仙遊縣為了經濟開發,向下屬某鎮東嶺村的村民強行徵收土地準備建一工業園。因村民人均耕地才2分土地,村民不肯接受協議。縣與當地鎮政府緊急調動600多名「執法人員」到東嶺村「執法」。一時間,村民為一方,執法隊伍為一方,雙方開始「激戰」。石塊上天,尿屎亂飛……最後連縣鎮領導都未能倖免,披上了一身臭烘烘的人糞。

  • 有個在廣東打工的人給我算過一筆帳:城裡人在城市中心廣場上培育管理一畝草坪一年到頭各類費用加起來最貴得花費2000元左右;農村種好一畝地,算上350元的化肥、農藥、種子錢,再加上一年到頭的農工費約450元(農工賤,沒法),共800元。由此可知,城裡的草貴過鄉下的稻!另一個人則告訴我: 「過去是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而今是寧要資本主義的草,不要社會主義的苗。」——不少地方騰出農田建郊野公園搞綠化。說這話的人還是一個在廣東打工的的他鄉民工。
  •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是句老話,但在而今的農村,仍能經常聽到。這話,難免被眾多的城裡人想當然地認為是農民很懂得讀書作學問的重要性。實際並非如此,而是鄉下人有種傳統的意識:讀書,才能改變他們的命運。
  • 這首歌是近幾年在內蒙古最受歡迎的一首歌。她清新、深情的歌詞,悠美、深沉的旋律,感動著所有蒙古族同胞的心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