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三角貿易 拉低台灣薪資

人氣: 1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9月24日訊】自由時報記者王孟倫/專題報導

近年來,台灣GDP(國內生產毛額 )幾乎都維持「正成長率」(除2002年外 ),在2004年甚至達6.7%,但不少國人卻經常大嘆「景氣不好」、「工作不好找」;財經學者指出,這主要受到我國出口結構轉型為「三角貿易」,由於「海外生產比重」不斷增加,導致國內就業率與經常性薪資成長率,無法伴隨經濟成長而增加。

台灣經濟究竟好不好呢?日前主計處下修今年GDP成長預測,但仍達4.28%。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展望中心主任周濟指出:「由於台灣經濟發展型態已逐漸邁入已開發國家水準,若GDP成長率在4%左右,皆屬於不錯表現。」

既然台灣每年的GDP還是維持正成長,代表台灣總體經濟產值每年都在增加中,但仍有許多人認為景氣很差、經濟不好,國內財經學者紛紛將問題矛頭指向「三角貿易」。

所謂的「三角貿易」,目前出現在台灣的型態,為美國或歐洲廠商(進口商 )向台灣廠商訂購一批貨物,台灣廠商交由在中國的生產基地(製造廠 )生產該批貨物,再將貨物出口至美國或歐洲買方;此即「台灣接單、海外生產、出口國外」。

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向愷說,台商為追求低生產成本而西進,將生產線移往中國,因而衍生出「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模式,構成所謂的「三角貿易」;但他抨擊,此種營運模式對台灣製造業的平均薪資所得與失業率,只有負面衝擊,造成出口接單和台灣經濟景氣波動的貢獻,已不存在。

海外生產比重達四成

「三角貿易」所衍生的海外生產比重,究竟有多嚴重?根據統計,在1999年政黨輪替之前,台灣廠商海外生產比重,僅佔12.24%,到2000年上揚至13.28%,且一路快速攀升到2005年的39.88%。

其中,「資訊與通訊類」產品的海外生產比重,成長幅度更是驚人,1999年比重僅23.03%;2000年比重為24.86%;到了2005年,比重更迅速擴大至73.01%。

中研院社科所研究員蔡吉源說,即使台灣出口訂單每年仍維持兩位數成長的亮麗表現,在這種「三角貿易」的模式下,台商把生產基地搬遷至海外,當然無法照顧到國內就業人口,更會拉低國人平均薪資所得水準,「不僅對台灣完全沒有幫助,而且會抑制台灣貿易成長」。

「三角貿易」除了衝擊失業率與薪資所得外,對台灣出口動能的抑制,同樣也清楚反應在統計數字上。根據WTO(世界貿易組織 )所公布的「2006年世界貿易報告」資料顯示,台灣貿易出口成長率,已經連續三年低於亞洲地區與亞洲四小龍的平均值。經濟部國貿局統計數據也指出,台灣2000年到2005年,六年來平均出口成長率僅8.1%,落後多數亞洲國家,「反映出台灣商品出口競爭力有減弱趨勢」。

「台灣產業拚命往外移,訂單接得再多也沒用!」前國策顧問黃天麟說,海外生產比重攀升,實際出口都跑去中國那邊,台灣出口成長力道,當然會受到擠壓而大幅減弱。黃天麟憂心指出,在此情況下,當前兩岸經貿政策絕對不能再進一步開放,否則,現在所謂的「台灣接單」現象,可能就會演變為「海外接單」;屆時,有的台商甚至會把整個產業連根拔起、直接搬移到海外經營,不只是生產基地。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