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9月19日訊】新加坡早年從大陸過來的第一代移民,他們大多辛勤勞作,默默付出,在新加坡的創業史上譜寫了一段段光輝的歷史。譚展綸就是第一代華人移民其中之一,他在牛車水獨立辦校教書近30年,為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作出了貢獻。他所走過的人生足跡將被後人銘記。
譚展綸先生於1898年出生在中國廣東新會,1977年在新加坡中央醫院去世,享年79歲。家人根據他的遺願,把他的遺體及各個器官都捐獻給了醫院作醫學教育用途。
他的長子譚家聲(Michael Ozaki)說,父親一生清貧,死後連骨頭都捐出去給醫學教育了,甚麼都沒有留下來。而且,父親把畢生的精力都奉獻給了教育事業,對教育的偏愛,真的很少見。雖然父親已去世近三十年了,但每每想起他和他的學校,仍令人唏噓不已。
譚展綸的父親是開布莊的,家境不錯,他在學生時代受過良好的教育,是廣東省新會第一期師範班畢業生,也在廣州學過中醫。精通華文、英文和日文,通曉中醫。
三十年代,譚展綸曾輾轉於廣州和香港行醫教書。自1939年來到新加坡後就永久定居下來。在沒有資金、沒有支持背景的條件下,他在牛車水租房子,獨立創辦了新加坡私立展綸學校。就這樣,他既做校長又是唯一的教員,把中國傳統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在新加坡傳播開來。
據譚家聲介紹,展綸學校除了教授華文、英文、算術和常識等規定科目外,也教日文,同時教《三字經》、《論語》、《四書五經》、《孫子兵法》等國學經典。
展綸學校的入門處設有孔子的祭壇。開學的頭一天,學生家長通常帶著孩子,拿著餅乾和菱角,跪在孔子的祭壇前,捏著孩子的手,用毛筆寫下「開筆大吉」四個字,祈願孩子從此步上求學的坦途,學業進步。
展綸學校的教學方法也很傳統,頗像舊時的私塾教育。由於學生人數不多,年齡又參差不齊,譚展綸幾乎就是一對一、手把手地教孩子課程,他要求孩子們背書,面對牆壁站著背,不會的就鞭打手心。
不同於當前中小學注重的平衡教育,展綸學校在四、五十年代的教學過程中側重了國學教育,例如,譚展綸讓學生們背誦國學經典《論語》、《老子》和《易經》等,培養孩子們的記憶力、良好的心理素質等,因為0歲到13歲之間是人一生中記憶力最好的時期,而理解力相對較弱,現時普通學校從教材的編寫和教法上主要側重的是理解力。另外,國學經典書籍的內容主要是教導學生注重道德、修養方面的提升,既學文化知識,又可學習做人的道理。而普通學校強調應試教育而忽視了品德教育。
譚家聲介紹說,展綸學校的學生也是形形色色。他們大多是牛車水一帶有錢人家的孩子,年齡從5歲到16歲不等。有雜貨店老闆的兒子,金店老闆的兒子,也有的把學校當成幼稚園寄放孩子。學生不管有無繳學費,或拖欠學費,他父親都照教不誤。
展綸學校從1939年在牛車水註冊到1969年正式結束,經歷了三次校址動遷,從最初的登婆街搬到客納街、後來是譚氏宗社,由於都位於牛車水,且位置相隔不遠,有的牛車水老人還依稀記得當年學校的風貌。1959年新加坡自治邦成立後,教育部對學校的要求進一步提高,像展綸學校那樣只有一兩間課室,又沒有操場的學校,學生人數設有限制,展綸學校越來越難以維持生計,到1969年正式從教育部的名冊上消失。
學校結束後,譚展綸曾被委任為新加坡政府高級公務員的廣東話導師,並負責訓練廣東話方言。
譚家聲說,他不懂父親為何如此癡愛教育,甘於清貧,身教言教,樂此不疲。他說,思想開明的父親傾其一生所有,默默無聞地在新加坡承傳中國傳統文化,這也許是他來世上走一遭的使命吧。@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