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微言:養兒防老?東西方觀念大不同
【大紀元9月11日訊】生活富裕的澳洲人,普遍有著「再富也要窮孩子」的教育理念。他們認為,做父母的責任就是讓孩子從小學習獨立和勇往直前,學會感恩惜福。再富也要窮孩子,在過份呵護下長大的孩子將無法自立並且不懂感恩。所以,在冬天,寧可讓孩子比大人少穿一件衣;在艷陽高照的大熱天,母親們也會別有用心地不撐開嬰兒車的遮陽棚,目的就是從小就不斷的磨練他們去適應艱苦的環境。
東方社會對於養兒育女的價值觀就顯然就不是這麼看待的了,尤其是我們華人,或多或少都帶著「再苦也不能苦到孩子」的傳統觀念,甚至於還存在著「養兒防老,積穀防饑」的根深柢固觀念的還是大有人在。不管窮與富,都會絞盡腦汁,想方設法呵護,安排最好的環境給孩子,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食、衣、住、行、育、樂方方面面,裡子、面子都儘可能兼顧,那就是打從心底裡,巴不得孩子趕快成龍成鳳,好像唯有這樣才易出人頭地,才是天經地義的。
位於美國費城的納爾遜中學,校門口塑立著兩尊雕塑作品,作品表達的是:左邊是一隻餓死的蒼鷹,右邊是一匹被剝了皮的駿馬。據瞭解,故事描述的源頭是,蒼鷹為了實現飛遍環球五大洲七大洋的偉大夢想,加速練就了高超的飛行本領,卻忘了學習怎麼覓食,結果只飛了4天就活活餓死了。那匹駿馬,因為首先嫌磨坊主人給的活兒太多,便乞求上帝把牠換到農夫家;後來又嫌窮農夫餵的飼料少;換來換去的,最後來到了皮匠家,終於不必幹活,飼料又可以吃得個夠,好不快樂。可是過不了多少好日子,牠的皮就被皮匠剝下來當作皮革去用了。
啟發的意義發人深省,給人當頭棒喝。由此看來,一個人要是沒有獨立自主和生存能力,不懂得知足、感恩、惜福的,那麼,即便是他有再多的才華和作為,都不能算是一個成功而健全的人。
現代為人父母者,怎麼能夠不三思呢。生命的價值應該是貴在於盡其在我,在於無求而自得,在於永恆地了無遺憾。孩子的未來該怎麼走,我們既然不可能全程參與,那麼我們又有什麼理由去干預它呢。兒孫自有兒孫福,他們有他們自己的選擇,一切隨其自然不是更好嗎。@(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