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4日訊】(大紀元記者李芳如/雲林報導)雲林縣長蘇治芬信守當初競選信諾,打造雲林縣成為農業首都,自當選以來不斷致力於農業升級、改革、到日本觀摩、學習、將最有利於雲林的部分,全部吸收,不斷與各縣市交流與學習,再推出縣內各鄉鎮特色至全省,展現其魄力與信諾。
昨天上午在縣府召開新農民新願景記者會,特別邀請張有毅、廖俊凱及陳穎瑤、張淑觀夫婦(由其妻張淑觀代表出席)等幾位新農民獻身說法,暢談他們本身對農業的新願景。
蘇縣長提到,農業不是夕陽產業,看到幾位農民的蛻變,相信農業帶給他們是滿足、幸福與快樂,縣府積極配合農委會的漂鳥計畫,呼籲所有年輕人返鄉共築美夢,用知識化、經濟化共創農業的生命力。
現年41歲的張有毅,務農資歷僅2年,但生產的小黃瓜產銷已是前3名,曾做了十幾年汽車材料的張有毅說,2年前回到雲林老家種植2分多的田地,每天待在田裏15小時,但日子過得充實,為了打出市場,投資金額愈來愈大,1分地搭鋼架、塑膠布要花60萬,投資也不知可不可以回收,很多問題,農民都不知道。
張有毅建議,蘇縣長要推展農工共榮計畫,希望一定要照顧到農民,不要讓農民吃虧,最好收購價格要分級,他也給農民一句話,「團結力量大,大家一起來」。
在斗六開設頁比農場的陳穎瑤、張淑觀夫婦,有15年務農經歷,為了找到生存利基在家裏建蘭花組織培養室開始做組織培養,曾經3年沒收入。
張淑觀表示,別人眼中的農民好像很傳統,其實他們都是網路接單,農民要生存,一定要有新技術,相信休閒農業是有機會的,她也給農民一句話,「先找到生存的利基,再追尋理想」。
務農16年現年39歲的廖俊凱認為,只有讓農民種出好品質、高價位的產品,才能改善農民生活,由於看到農委會漂鳥計畫有自己的影子,因此他和太太一起投入農業,種了3分地,每天工作10多個小時,廖俊凱說,很多年輕農民可能對未來沒有方向感,但漂鳥計畫是好的起點,可以讓新農民找到新的目標,一起來奮鬥。
廖俊凱覺得縣府推出的農業首都伙伴計畫來幫農民上課很好,像他自己本身就在中興大學上課,就是要學新技術,雲林要成為農業首都,他願意一起來打拼,給農民一句話,「要機械化,大面積種植才有機會」。
由縣府籌畫的幸福雲林月刊將於7日出刊,主要由蘇縣長專談她的農業首都政策,同時分享前往日本取經的成果,強調將仿日本「道之驛」的設計,藉由道之驛推廣在地農特產品,本期月刊同時訪問到3位新農民,暢談他們的農業新願景。◇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