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七星彩开奖直播官网-七星彩开奖直播开户-七星彩开奖直播注册

不念舊惡

文化課教材(高級)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9
【字號】    
   標籤: tags:

【原文】

子曰:「伯夷叔齊[1]不念舊惡[2],怨是用希[3]。」(《論語·公冶長第五》)

【註釋】

(1)伯夷、叔齊: 殷朝末年孤竹國君的兩個兒子。父親死後,二人不肯繼位,互相讓位,都逃到周文王那裡。周武王起兵伐紂,他們認為這是以臣弒君,不忠不孝的行為,曾加以攔阻。周滅商統一天下後,他們以吃周朝的糧食為恥,逃進深山中以野草充飢,餓死在首陽山中。

(2)不念舊惡: 不在意人家過去對他們的怨恨。

(3)希: 同稀,稀少。

【語譯】孔子說:「伯夷、叔齊兩個人不在意人家過去對他們的怨恨,那是因為他們很少用怨恨去對待別人。」

【研析 】

雖然商紂無道,但是周武王伐紂在伯夷、叔齊看來也是「以惡制惡」,也是破壞了君臣之禮。因此基於維護正統禮法,他們還是攔阻武王伐紂,不食周粟。伯夷、叔齊雖然也因為商紂無道而受苦,但他們並沒有記取商紂的舊惡,也沒有因為武王伐紂能一時解除民怨痛苦,就放棄自己一直謹守的正統禮法而茍同武王。孔子讚許伯夷、叔齊的,也許就是這種總是用善的、正的、本性的一面對待別人,不陷入「以惡制惡」、「以牙還牙」、「以暴易暴」、「冤冤相報」的報復循環之中,其實這也是待人處事應有的理智。

思考:是不是我們總是用善的、正的、本性的一面對待別人,心中不生出怨恨別人的想法,這樣就比較能祥和寬容地和人愉快相處,不會陷入「以惡制惡」、「冤冤相報」的報復循環之中?

【延伸思考】

「以惡制惡」、「冤冤相報」無法終結報復循環,「揚善棄惡」(發揚本性的善,捨棄偏離本性的惡),可以終結報復循環。伯夷、叔齊能夠總是用善的、正的、本性的一面對待別人對自己的傷害和怨恨,這是不是要有很強的意志力、堅持和忍耐力,試試看,自己能做到總是不怨恨、不傷害別人嗎?

「善有善報」,我們總是用善的、正的、本性的一面對待別人,常常會得到別人對我們的善意回報;「惡有惡報」,如果我們用怨恨、邪惡、偏離本性的被污染的想法對待別人或制止邪惡,常常會得到別人對我們的報復和怨恨,而且「冤冤相報何時了」。想一想,一個人的命運好壞,和他總是用善的或用惡的一面對待別人,是不是很有關係?

【說故事時間】

行善事 命運改–唐宰相裴度的故事

冥冥之中,我們的命運隨著我們每個人呱呱落地來到這人世間,就已定好了。看起來我們的命運已不為我們自己所掌握,實際上,命運是由我們自己主宰的。當我們用善念來主掌我們的言行,命運就會隨之而變。這就是為什麼劉備臨死時告誡兒子阿斗說:「莫以惡小而為之,莫以善小而不為。」裴度的故事即是對這一古訓的最好的詮釋。

唐朝中書令晉國公裴度,長得又瘦又小,沒有貴相,屢屢在功名場上受挫,他自己頗為疑惑。當時正好有個看面相的人在洛中,很為士大夫們所推崇。裴度特意拜訪了他,向他詢問自己的命運,看面相的人說:「郎君你的形神,與一般人稍有不同。如果不作達官貴人,就會餓死。現在我還看不出來貴處,可再過些天來訪,我給你細細看看。」裴度應允了。

有一天,他去遊覽香山寺,徘徊於走廊和側房之間。忽然看見一個穿素衣的婦女,把一個提袋放在寺廟的欄杆上,祈禱祝願了很長時間,瞻仰拜謝之後就離去了。過了一會兒,裴度才看見提袋還在原處,知道是那個婦女遺留下來的,遂考慮追上送給她,可已經來不及了,於是就將提袋收起來,等待那婦女再返回來時還給她。太陽西落了,仍不見那婦人回來尋找遺物,裴度就帶著它回到旅館。

第二天早晨,裴度又帶著那提袋去香山寺,寺門剛開。他看到昨天那個婦女急急忙忙跑來,茫然失措,那惋惜長歎的樣子,好像有什麼意外的災禍。裴度就迎上去問她出了什麼事。那婦女說:「我的父親沒有罪被拘押起來,昨天有個貴人給我二條玉帶,一條犀牛帶,價值一千多串錢,打算用它來賄賂主管的人,不幸丟失在此,看來我老父親就要大禍臨頭了。」裴度很同情她,又仔細地追問那東西的顏色,她都說對了,裴度遂將那提袋還給了她,那婦女哭著拜謝,請裴度留下一條玉帶,裴度笑著回絕了她。

不久,他又回到看面相的人那裡,那人仔細審看之後,聲色大變,驚歎說:「你一定做了善事,積了大德,前途不可限量,這不為我所知了。」裴度即將前幾天的事告訴了他。

裴度後來果然位極人臣。

(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霍金《宇宙的起源》講演最震撼之處,是其在有聲無色的氣氛下進行,仍能引起空前的哄動,發人深醒。大家只望著輪椅上一動不動的霍金,聽著一把虛擬的合成語音,沒有任何奪目引人的包裝,只有切切實實的演說,卻道盡宇宙人生的真諦,何其難得。
  • 〔自由時報記者申慧媛、胡世澤、謝文華/台北報導〕第二次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昨天登場,上午第一節考國文,考生普遍反映,今年考題回復傳統和古典,考了不少成語和典故,文言文考得少,也沒有流行、時事題,題目比第一次基測容易。
  • 筆者讀書不多,對詩經更沒有甚麼研究,對「七月流火」的理解完全停留在望文生義階段,網友指出「七月流火」的原意不是赤日炎炎而是天氣轉涼。我原本不想糾纏。自古以來,原意發生轉意的成語太多,比如「不求甚解」這則成語的原意是讀書只領會精神,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多花工夫。現在則指學習不認真,不深刻理解或指不深入瞭解情況,與原意的精神毫不相干。在具體的語境下一個詞語完全可能具有不同的含義。但心裏終究略感不安加上好奇,我也上網查了一下,其結果比較有趣,值得與大家共享。我非文人,無意矯枉,只是在所謂的文學的粥鍋裡扔一塊兒石子兒,砸一朵浪花來旁觀。
  • 【大紀元7月3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三十一日電)以研究鴨子聞名的行政院國科會副主委戴謙,讓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他那一口不標準的「國語」,用國語說成語,旁邊還要有人幫忙解釋;別看他鄉土味十足,其實他最盼望的是突破科學園區的瓶頸,強化R&D工作,才能吸引國際企業來台投資,台灣在國際化的過程中更顯得不可獲缺。

  • 戰國時代的“齊宣王”很喜歡聽人吹奏「竽」這種樂器,尤其偏好三百人的大合奏,所以養了一堆宮庭樂師。
  • 中國有一句成語叫:「沉魚落雁,閉月羞花」,這句成語現在被用來形容女子的美貌,但其實它最早是專指中國古代的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蟬和楊貴妃。
  • 「德高望重」這則成語的意思是道德高、聲望重,多用來稱頌年老而有名望的人。它來源於司馬光《辭人對小殿札子》:臣竊惟富弼三世輔臣,德高望重。
  • 我們常會聽到一句成語:「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一般人都懂得它的意思,就是「在上位者可以胡作非為,專制蠻橫,卻不允許百姓有一點點的自由。」但是,關於這個成語的典故,有些人或許並不清楚,其實這句成語源自於一個「避諱」的有趣故事哩!
  • 黨文化變異和取代民族文化是中共有計劃的系統的工程,它採取了暴力破壞和偷梁換柱式的漸近破壞相結合的手段。從「人定勝天」這一成語的含義變遷可以看出一點端倪。
  • 「東窗事發」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比喻陰謀敗露,將受到懲治。它來源於明朝田汝成《西湖遊覽志余》:檜之欲殺岳飛也,於東窗下與妻王氏謀之。……檜曰:「可煩傳語夫人,東窗事發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