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木工阿慶伯的故事】讀後心得(2)

台東農工 家政三 / 黃秀美
font print 人氣: 73
【字號】    
   標籤: tags:

看完這個故事,迫不及待的,我立刻寫下我的感想和領悟。是不是老一輩的人,都較能吃苦?這對被喻為草莓族的我們要深深省思。

阿慶伯小時候就去當學徒,這對我來說是一個不曾想過的情境;何況,他要從最卑微的工作做起。好不容易熬過了,到了工場,又完全沒人肯教,一切都要自學。哪像我們一上學校就有老師會一個個步驟教,有時甚至還不想學,想想我們真不懂的把握,也不會惜福。

阿慶伯的學習態度好棒,好謙虛;阿成師跟他一邊吃麵,一邊說故事的場景真是經典…;我也和阿慶伯一樣,好認真的看著:「雖然工作是為了維持家計,或有其他不同原因,但是千萬不可忘了那顆〝心〞」,這種話高中三年來也聽過許多了,但,這次卻又更深刻了。技術要學很簡單,但還是要用〝心〞才行,「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的確也是,像班上規劃的考試,如果自己不去看書、讀透,那考試也沒意義了。

故事中還有一個重點,要把自己最基礎的學好,目標最好也只能有一個,除非有過人的毅力、努力,否則不要去高估自己…。難怪老師要我們只選一門專業去考取,不要三心二意,否則會兩頭空。

阿慶伯有一次太過自滿,起了嫉妒的心,郤換來了一身狼狽,當你有了比較心,那你便無法坦然去做一件事情。還有阿慶伯想有目的的讀書,心卻反而更靜不下來,說的都是這樣的心態吧!

要把自己永遠當個學不會的學徒,就永遠都有進步的空間。最後醫生和阿慶伯的那一段很有趣、很有意義;原來讀書並不是只在求學階段,生活中有空就可以閱讀。我以前也有過類似經驗,讀完了一本書,或了解一段文章,心裡就變得好充實,做起事情也很順利。我也不懂為何有這種感覺啦~但,可以肯定我喜歡這種感覺。

學習是無止盡的,阿慶伯的故事令人感動,令人省思,未來不管在哪種性質的地方服務,〝心〞的課程是絕不能忘掉的!

附: 老木工阿慶伯的故事

此文已登載:台灣大紀元日報@(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還是他對於我的手藝不放心呢?唉呀!早知道就應該先向阿成師借來我送給他的那組模型,好讓醫師放心啊!」阿慶心裡有點懊惱。
  • 被阿慶搶白了這一番,老醫師沒有任何反應,臉上依舊看不出絲毫情緒,氣定神閒的抽著他的煙斗。沈默了半晌,老醫師放下手中的煙斗,緩緩的說道:
  • 阿慶回到家中已是大半夜了,忐忑的坐在桌前,手中捧著這本油印的「魯班經」,阿慶猶豫著是否馬上翻讀,在他心中有著這麼一個不安:「如果什麼也看不懂,那不就都白費了嗎?」思忖了好半晌,而睡意就在這麼奔波了一天之後漸漸襲來,阿慶最後還是下了個「醒來再說」的決定。
  • 這位施老師的精神一下子集中了起來,看著文字的眼神炯炯如炬,口中默唸有詞。似是來回梭巡了幾回後,緩緩的將書放回茶几上,順便摘了老花眼鏡,也順手放在了几上。
  • 接下來的幾天,阿慶每天捧著這些古書參讀,幾乎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剛開始,一下子接觸到這麼多艱深的漢文,對阿慶來說還真有些吃力,畢竟這些書和《魯班經》還是不同,阿慶對於《魯班經》能掌握個六、七成,這是因為裡頭有許多所談到的都是和作木相關的規制與說明,但這些古書就不同了,有許多人名、事物、掌故、地點等等,阿慶可說都是第一次接觸到的。
  • 倚著床頭,坐定在床上,阿慶靜下心來從新仔細的自省著這一段過程。他回想著自開始接觸這些古書後的一些過程與體驗。阿慶慢慢的體會到,他在技藝上的不意地提昇,是來自於閱讀這些古書過程中,讓他更能靜下這顆心,也因此,在手藝的施作時,心思能夠很快的做到純一與專注,這個效果自然就表現在講求心神合一的技藝上頭。
  • 「哦?你說說看,除了《魯班經》之外,你又讀了些什麼?」終於有件事可以引起這位看來「不動如山」的老醫師的興趣了。
  • 「回到今天的事情來說,萬萬讓我沒有想到的是,你不但讀了《魯班經》,而且還連帶的一下子讀了那麼多書。更讓我覺得意外的是,這些可能連一般人都覺得不是很容易讀、或是覺得無趣的書,你竟然可以拿來和自己在手藝學習上的經驗放在一起對照,而且還讓你悟出了一些道理。
  • 半個多月後,阿慶的身邊多了一個學徒,剛滿12歲,小學畢業。阿慶讓這個小學徒和他一起生活,以行業習慣上對於學徒的要求來規範。於是,阿慶就多了個小學徒協助他整理住處的環境、處理製作過程中的瑣碎雜務,從最基本的要求開始訓練。
  • 「老木工阿慶伯的故事」在台灣大紀元日報刊出後,有同事跟我說:「寫的真好」,「寫出了許多人生的道理」;也有人反應:「一週才登兩天,不過癮,真希望一口氣看完。」於是,我介紹同事上大紀元網站,同事在網路上一口氣看完了,還意猶未盡,又介紹給其他老師,許多老師又轉介給學生,於是,一傳十,十傳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