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排列五开奖-开云体育正规吗-1xbet中文

「老爸要換工作,你們意見如何?」

黑立言
font print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小時候,家裡常常開家庭會議。大多數的會議,都是為了討論要去那裡玩、到那家餐廳吃飯。當我們最後敲定了餐廳,父親就說:「由你們負責打電話跟餐廳訂位。」

那時我才念小學,弟弟、妹妹們不用說了,年紀更小,但是父親卻堅持由我們去預約訂位。於是,我們只好戰戰兢兢的拿起話筒,告訴對方我們用餐的日期、時間、人數。現在想想,當餐聽接到這樣的訂位電話,會不會覺得是小朋友惡作劇?幸好,他們都蠻相信我們的。

到了餐廳門口,父親也要我們小孩出面向服務生確認訂位。在一般家庭,通常都是父母親一手包辦這些事,但是我的父親卻把我們當成大人,要求我們獨立完成一些任務。

雖然只是一件小事,卻讓他跟別的父親很不一樣。

在這麼多次的家庭會議中,有兩次最讓我印象深刻。有一次,父親說:「爸爸想要換工作,從美國休斯公司換到光啟社,雖然薪水會少一半,但是爸爸如果做光啟社的工作,會比較開心。你們有什麼意見?」

說實在的,還是「小朋友」的我們,對於父親想要換工作一事,能表示什麼意見?不過,父親還是鄭重其事的問我們的看法,讓我們覺得自己很重要。

另一次,是我們第二次舉家搬到美國,父親又要問我們的意見。這一次,我已經小學六年級了,就有點想法了。

記得第一次搬到美國,其實過得還不錯。美國小學的課業本來就比較輕鬆,加上學校很體貼外國學生,會特地為我們配一個「導師」輔導功課,雖然換了一個求學環境,但是不至於適應不良。

只是,我對美國的小孩印象實在不佳。那幾年,美國流行李小龍的「功夫熱」,那些美國小孩以為我們中國人個個武藝高超,老是想來跟我們比劃比劃,甚至還會上門來挑釁,有一次,奶奶實在受不了,抓起掃把,衝出去要修理他們。那些美國小孩看到那來的東方怪婆婆,一臉窮兇惡極,立刻作鳥獸散。

於是,在家庭會議中,我就列舉到美國讀書的好處和壞處:好處是可以練習英語、會有比較多不一樣的生活經驗,壞處是會遇到美國小孩找麻煩。

不過,弟弟、妹妹們對於回到美國念書,都還蠻支持,即使我有一點「異議」,最後也投了贊成票。

長大以後,有時候還是會想起,父親當年召開家庭會議的用意。

父親真的那麼需要我們的意見,他才能做決定嗎?其實未必。父親是個思慮綿密的人,當他舉行家庭會議時,一方面是諮詢我們的意見,另一方面,也是用這種方式,告知我們他的決定。他也許心中早有決定,但是保留對話空間給我們,讓我們也能參與這個決定,因為這是我們一家人的事。

這十三年來,因為在台灣卡內基和父親共事,我發現。他真的非常重視溝通,當他要求員工執行任務時,有三個步驟非常重要。

首先,他會讓別人清楚的知道,他們要做什麼事。而且,他也會讓他們知道,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最後,他會為對方設下一個目標,作為檢視成果的指標。

如果,要讓一個家朝著某個目標前進,就讓這個家庭的成員,都來參與決定的過程,只有當大家都清楚要做什麼、為什麼要這麼做,才能一起完成目標。

這是我從父親身上學到的重要一課。

摘自: 大好書屋出版《黑幼龍慢養教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台灣卡內基訓練創辦人黑幼龍,四年多前將「卡內基訓練」引進中國大陸。面對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大陸不少企業開始重視到人才培養的重要性,不少大陸企業、政府機構都開始接受「卡內基訓練」的培訓課程。
  • 今天早上接受中廣吳瑞文訪問的時候,他在節目中問我要選播的二首歌曲,為什麼要選「感恩的心」與「奪標」(My Way)?
    我當時回答說,回想這一生,我真的好感恩。
  • 小兒子黑立行在美國結婚的時候,有一個親戚從美國墨西哥州來參加婚禮,他告訴我:「你今天的成就、名望我一點都不羨慕,但我最羨幕的是你有這四個好孩子!」當時我連聲說不敢當,但我必須承認,內心其實是非常安慰滿足的,而我的母親也說過同樣的話,媽媽都會跟我說:「龍龍啊(我的小名),你生這四個孩子真好!」。
  • 不只是婚姻,工作、讀書都必須為自己負責,如果希望孩子能夠為自己做的決定負責,那麼我們在教養小孩的過程中就必須給他們自由選擇、勇於承擔的機會。

  • 有一個理論認為,孩子的生命有一個自然律,而這個自然律來自週遭的人怎麼看待他。有一個爸爸帶著一個智能障礙的小朋友到社區散步,路上經過一個棒球場,智障的小朋友問爸爸:「你覺得他們會讓我上場比賽打球嗎?」爸爸知道機會很小,但他還是去問問那個領隊,那個領隊說:「現在是第九局我們落後三分,我們設法把你的孩子排進來好了。」
  • 有不少香港人家庭透過BN(O)簽證(英國國民(海外)護照)移居英國,當中家長最為關心的就是教育問題,許多家庭是為了孩子的教育而選擇移民。移民英國的港爸Gordon Lam,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來到英國讀中學,即將升讀大學,究竟他們需負擔的教育成本有多少,一家人要怎樣應對龐大的教育支出呢?
  • 為何小孩曾經那麼乖巧可愛,長成青少年卻完全變個人?愛唱反調、愛理不理,甚至突然一句話就暴怒!完全不知該怎麼相處?
  • 美國佛州一位母親說,作為家長,她的職責就是做孩子的「啦啦隊長」,並拒絕成為他們的朋友或「直升機父母」,否則你將培養不出有韌性的孩子。
  • 漫無目的的育兒,是一件非常慌亂的事。有了孩子後的每一天,我們都要面對許多抉擇:替孩子準備什麼食物?找什麼學校?玩什麼運動?如果父母心無定性,總是猶豫不決或朝令夕改,家庭就會陷入各種混亂。
  • 絨毛玩具
    六歲之前還是處於自我為中心的時期,沒有所謂的「他我概念」,如果這時強迫孩子分享,其實是搶劫的行為,要讓孩子懂得「分享」,應該先滿足孩子的占有欲,然後藉由模仿、身教、品格教育,逐漸成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