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議:孩童每日至少做90分鐘身體活動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7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秦飛綜合報導) 一項研究顯示,為降低孩童日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每日至少做90分鐘的身體活動,將會是醫生開的處方。

這項研究在本月14日發表於《柳葉刀》醫學期刊雜誌(Lancet),主導該研究的拉斯-波-安德森醫生(Lars Bo Andersen)指出,5至16歲的兒童每天至少應做90分鐘的身體活動,如此可受益良多。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孩子們需要健身器材或待在足球隊,只要他們能奔跑或做身體活動都可以。「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y)是指身體骨骼肌的收縮並消耗能量的各類活動(陳思遠,2001)。

有鑒於先前諸多研究的不足,因此,安德森和同事開始測試兒童身體活動和心臟疾病、糖尿病的關連。他們對來自丹麥、愛沙尼亞和葡萄牙的1732名9歲至15歲的兒童進行檢測。

研究人員讓測試者配戴一種紀錄身體活動的加速規,連續紀錄四天。他們也測量包括身體脂肪、血壓、胰島素抗阻和膽固醇等心血管罹病因素指數,並將數據紀錄下來,換算分數。

據悉,每天做116分鐘身體活動的9歲孩童,和每天做88分鐘身體活動的15歲青少年,效果最佳。更重要的是,罹患心血管疾病病風險因運動增加明顯降低。

「這項結果並非只取決於,一個國家或一個種族族群的研究,它也適用於幾乎所有的人種。」身兼《柳葉刀》評注作家和Hebrew大學醫學院的小兒科醫師萊姆-威斯(Ram Weiss),對安德森的研究作出以上說明。

事實上,安德森的研究並無透過訪談調查,他主要針對孩童的身體活動進行客觀衡量,此舉也引起各國和全球健康組織,對身體活動未來方針的再審查。

根據研究,他發現身體活動的益處適合所有兒童,而非平常被認為風險較高的肥胖兒童。一般來說,這類研究會把注意力集中在兒童的不良飲食習慣上,但安德森的研究則另有見解。

僅把身體活動當成解決肥胖的觀念是錯誤的,很多兒童並不胖,可是卻有新陳代謝問題。「其實關鍵在於讓他們更活躍。但家長認為,孩子日常生活的根本改變是沒有必要的。」安德森說。

另外,研究也發現,短時間的身體活動比持續的身體鍛煉更實用。身體活動並不要求劇烈運動,5至10分鐘的活動也很有益,孩子們可跑一會兒,再停下來休息。

欲讓兒童參與更多身體活動,要求政府改變政策是刻不容緩的。安德森說,目前,丹麥和挪威的學校已增加更多體育課。至於特設學校、社區活動也能提供些許幫助。

「城市規劃者應更注意,道路安全和社區建設等問題,以確保兒童在戶外玩耍時的安全。」世界衛生組織身體活動專家若阿-布拉姆(Roar Blom)對此表示。

然而,其中最關鍵的角色仍是父母。威斯醫生說:「不只是孩子需要更多的身體活動,全家也都要參與。畢竟,家長應做好孩子的榜樣。」

(資料來源:美聯社、陳思遠(2001):身體活動與身體組成。臺北市:國家衛生研究院。)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所謂發展遲緩,是指出生後之嬰幼兒在運動、感覺、認知、心理、語言、情緒、社會適應等有發展障礙,在一定時間內未達正常發展之孩童的90%者稱之。在復健科門診之嬰幼兒,大部分皆因上述之單一發展障礙或遲緩,諸如粗細動作(運動)發展遲緩,或是因為合併多種發展遲緩,諸如運動遲緩,同時亦有語言及認知方面之障礙。
  • 為什麼兇殘文化沒有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原因很簡單:社會的主流人士仍然沒有感到這種壓力。的確,我們一般人被兇殺的機會不大。就像那兩位中學生吧,對於建中同學而言,他們一定會覺得,這種事情不會發生在他們身上,一女中的同學更加不會有這種恐懼了。我們大學教授中有不少是社會學專家,可是他們也都不會親身地感到這種兇殘事件的可怕性,因為他們極少去KTV,也根本不會去酒廊。
  • 【大紀元5月31日報導】適時伸援手.救救受虐兒專題 (前言)(中央社記者梁君棣台北三十一日電)台灣社會近來發生多起兒虐事件,引起社會高度震驚,檢討聲四起,但多為一日新聞,悲劇仍一再發生。中央通訊社「適時伸援手.救救受虐兒專題」,呼應專家學者的看法,保護兒童,人人有責,相關單位應加強重視兒童人權,讓被譽為「福爾摩莎」的台灣成為兒童的天堂。
  • 7月24日部分來波士頓參加世界首屆器官移植學術大會的醫生向與會同行呼籲,忽視活體摘取器官的罪行是對世界器官移植醫學界的玷污,國際醫學界應組織獨立調查團進行查證。
  • 【大紀元7月25日訊】據新華網7月22日報道,1976年唐山大地震10年後,天津醫學專家馮志穎和同事對大地震中的100位倖存者進行了瀕死體驗調查,收回有效調查數據81例,這是目前世界上同類瀕死體驗研究集中採集樣本最多的一次。
  • 由台灣觀光協會及駐日代表處主辦、日本知名連鎖餐廳「巴米揚」協辦的日本孩童台灣親善大使徵文活動,第三屆選出二十名小學生。駐日代表處今天舉行任命儀式,這些學童將化身為台灣親善大使,明天起將到台灣進行為期四天的親善交流。
  • 打人、揍人通常都會在氣頭上發生——當你很生氣、很害怕或陷入挫折當中,卻不知道還可以做什麼的時候。但是,當你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氣時,相對的,你也就比較能夠控制你的孩子了。而且當你能夠跳出自己當下的反應來看時,你就能發現管教問題的長期解決方法。以下列出我從專家們——家長本身,學來的一些有效替代方式。

  • 2001年3月,安徽省碭山縣縣城西關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屍,喉部有橫、縱兩條呈T字狀的致命傷痕,棺內散發一股奇特、濃郁的香味。考古專家初步認定其年代為前清,距今約300年。這具女屍現收藏於安徽省蕭縣博物館。
  • 傾聽時,可以表達一些支持行為,如拍肩、給予安慰等。(Shutterstock)
    「聆聽、聆聽。我很想這麼做,但他什麼都不告訴我!」我不知道曾經從多少已經不抱希望的父母口中聽到這句絕望的抱怨。其實,光是打開心房和耳朵並不足以讓孩子說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