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26日訊】〔自由時報記者胡清暉/台北報導〕根據成功大學附設醫院的追蹤研究,65歲以上的老年人常做家事、適量運動有助於延年益壽。
台灣老年醫學會昨天(25日)舉辦95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成大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楊宜青等人發表一篇「台灣老年人休閒體能活動與非休閒體能活動對死亡率的影響—8年的追蹤」研究。
該研究針對台南地區的876位65歲以上老年人,於1997至2004年進行8年的追蹤調查,進行死亡率分析。
楊宜青指出,老年人若經常從事買菜、煮飯、拖地等家事,由於經常勞動,身體較健康,對比同樣條件的老年人,不做家事的老年人死亡率比經常做家事者高4成3。
另外,研究也發現,不運動的老年人死亡率比適量運動者高了3成,顯示適量運動確實有益健康。
研究同時指出,老年人若身體質量指數(BMI值 )小於18.5,死亡率偏高,反映了太瘦不利於健康。
至於如何運動才健康?台大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陳思遠在「老人之運動處方」的報告中指出,適合老人的運動,以方便有趣且對關節沒有太大壓力的有氧性運動為主,包括快走、騎固定式腳踏車、游泳、打太極拳都是很好的運動,可協助老人維持身體的活動能力、避免跌倒、增加獨立自主生活的能力。
該報告提醒,開始時的運動不可過於激烈,熟悉並習慣於運動後才考慮逐漸增加活動量。
老人病了不就醫 行動不便是主因
〔記者胡清暉/台北報導〕國內研究指出,約1成5的老人需要看病時沒有前往門診就醫,原因前3名為行動不便、認為病情不嚴重、沒人陪伴就醫。然而,讓研究者感到訝異的是,在這些無法就診的個案中,僅8.8%是獨居老人,超過6成5的老人有配偶、兒子或媳婦、看護。
有鑑於此,健保局、醫事管理單位已考慮推廣醫師到宅看診服務,部分縣市衛生單位、社區也開始培訓社區志工協助老人就醫,希望讓更多老年失能人口可以及時就醫。
台北市東區社區醫療群計畫執行中心召集人徐惠松等人,昨天在台灣老年醫學會學術研討會發表一篇「身心功能障礙老人門診就醫未滿足需求之探討:盛行率,人口特質,與政策建議」研究。這項研究的資料來源是衛生署於2002至2004年執行的「全國長期照護需求評估調查」,針對全台1萬4千零94位老人進行面訪。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