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家陳瑞斌先生訪談(六)

兩個世界─談音樂與文化差異(下)
Josephine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5月29日訊】
在傳統的中國音樂中,曲子多半是描述一個意境,然而在西方,特別是浪漫派以後的音樂,從強而有力的到溫柔,從快樂到悲傷,變化往往只有幾分鐘之內,這樣突然而鮮明的情緒對比,彷彿將一生的喜怒哀樂瞬間壓縮,作為一個演奏者,如何去詮釋?又如何調適其中的情緒起伏?
  
陳:中國音樂給我的感覺一直是比較壓抑的,可能跟幾千年來重視的傳統倫理價值有關,而音樂表現的層面因此也比較有限,許多都是小調、表現個人悲哀的。這點西方人很不同,他們在音樂表現上不像中國人那種含蓄的表達方式,甚至是直接將強烈的情緒反應出來。
  
當然,在面對有風格差異很大的曲目時,對演奏者而言就是很大的考驗,像彈完貝多芬要彈蕭邦,就是完全不同的。我想這也需要時間的累積,年輕時是很不容易做 到的;這又回到文化上的問題了,如果你對文化背景沒有足夠的深入,這關就很難學習。當然,這其中包含了想像空間的轉換、情緒和精神的轉換,甚至要將氣氛也 作個轉換。像彈貝多芬、拉赫瑪尼諾夫的作品非常的累,不只是在技術上,更是在心境上,這就需要足夠的文化背景和人生體驗。
  
您對自己抱持怎樣的人生觀?是否也反映在您的音樂舖陳之中?
  
陳:我的人生觀是很積極的。像以前很年輕的時候,會期許自己能像霍絡維茲一樣,然而現在我希望能將好的東西、好的嚐試盡力的帶給聽眾,我知道我的音樂中有 和霍絡維茲不一樣的特質,也希望自己一直到六、七十歲都還可以把新的東西帶給人。現在我已經不會給自己那麼大的壓力了,當然我還是很積極、樂觀的,這樣的 心態對自己在演奏上能更放鬆,反而也是更有幫助的。
  
對於學習西洋古典音樂的東方人來說,自身的文化背景,給了我們一個中性的角色,甚至足以間取各家之長,您是否曾經嚐試將屬於東方人的思維融入演奏風格之中?
  
陳:我想這要看作品的特質,德布西也許還用的上,但其它我想就很難了。我自己在奧地利住了二十年,歐洲人和東方人在生活各個層面完全不同,思想邏輯差異很 大,要演奏好西方的作品,就必須融入西方的文化思維。我知道有人提倡這樣的作法,甚至認為可以融入一些中國詩文的意境,我不太贊同,西方很多樂評也不太讚 同;就像一個美國人演奏國樂的時候,卻聽的出漢堡、薯條的精神一樣,那不是中國文化中有的東西,也不是在演奏中國音樂時該出現的。今天我在歐洲演出,沒有 人認為那是一個台灣人在演奏莫札特、貝多芬,我想這是很重要的。
  
在通俗文化蔚為潮流的今日,古典音樂,甚至是所有的傳統藝術,都漸漸退出文化主流,對此,您如何應對。
  
陳:我想未來嚐試將各種文化及藝術型態結合起來是一種不錯的方式;結合一面能保住弱勢文化的生存機會,一面能尋找機會讓主流市場注意,甚至也可以嚐試將一 些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入主流文化之中,讓它被注意,有呈現的舞台,這就是我現在所作的嚐試。我想越多的嚐試,越多新的東西產生,對於傳統藝術的生存和延續也就更有利。
  
民族主義興起以來,各國紛紛致力保存併發揚其傳統文化,一改過去西方本位主義的思考模式,各民族的藝術語言和風格,是否有機會為古典音樂這種音樂型態住入新的生命力。
  
陳:這是一種作法,但有多大的影響力我想還很難判斷。當然,這種作法的優點是,會讓大家接觸到一些以往不知道的素材;透過文化與文化、不同藝術型態之間的結合,自然會產生更多新的東西。只要有新的創作,我想對藝術生命就是好的,就有正面的影響。
  
以這個出發點來看,您覺得國樂是否也有比較適合的發展方向?
  
陳:現在的國樂團都已經西化了,這是一種文化結合的作法。但是國樂作品寫作的方式和風格仍然和西方作品有相當大的差異,如果透過西方的作曲手法重新編曲, 的確有可能呈現全新的風貌。如果有作曲家願意把一些西方作品,甚至是鋼琴協奏曲用國樂團的架構重新編曲,我想我也願意作這樣的嚐試。像拉威爾的作品可能就 是一個不錯的嚐試,風格差異太的像柴可夫斯基可能就不太適合了。
  
國樂的西化,會不會失去原本屬於東方音樂的本質?
  
陳:我想不至於。不論是編曲西化、加入西方樂器、樂團交響化,只是屬於一種文化上的結合,並不是本質上的改變,演奏技巧和樂曲內涵還是屬於中國傳統的。文 化上的交流、結合,勢必會激發新的東西,對於藝術本身是有利的,這也是時代背景下逃避不了的趨勢。但這和合併不一樣,合併是取得一種個共同的主流方向,其 它可能就漸漸消失了,這也不是我想看到的。結合不同,結合仍然會保留自身的特質,吸取一些優秀的題材,去產生一個新的面貌。
  
樂和藝術,是否只該為其本身而服務?還是必須揹負一定程度的社會責任?
  
陳:我想這隨地區而異吧!對於亞洲地區而言,我想現在其社會責任還是有其存在的必要,因為文化背景不同,也因為政府和教育機關做的不夠,所以亞洲音樂家相 對比較辛苦。我給我自己在這方面的壓力是蠻大的,但我所換來的快樂就是西方人無法體會的。在西方社會裏,那已經是深厚的傳統,你不需要去到談責任這種東西。
  
所以您自許為傳統的繼承者?
  
陳:我想我已經趕不上開創的年代了,但我身上的確有種使命感,希望保存這份東西,並傳承給下一代的華人,並期許我們不只能創造經濟上的奇蹟,也希望在文化成就上有讓歐洲人讚嘆的一天。我們能夠引以為傲並勝過西方人的,就存在於我們的歷史之中,只要我們懂得挖掘,懂得保存。
  
鋼琴大師陳瑞斌南加州首次巡迴鋼琴演奏會
  
www.RueibinChen.net
  
Los Angeles (洛杉磯)

Time: Friday, July 7, 2006, 8:00 pm (7月7日晚8點)
Location: Walt Disney Concert Hall (迪士尼音樂廳)
$15, $35, $45, $53, $65, $82, $92
1-800-558-9045
  
San Diego (聖地亞哥)

Time: Saturday, July 1, 2006, 8:00 pm (7月1日&16日晚8點)
   Sunday, July 16, 2006, 8:00 pm
Location: MCASD Sherwood Auditorium
$28, $38, $48, $60, $75,
1-888-388-2518
  
老人學生軍人及團體享受9折優惠
  
主辦單位:新唐人電視臺
  
協辦單位: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
K-MOZART
KVCR
The La Jolla Music Society
  
大紀元時報
臺灣日報
加 州 台 灣 同 鄉 聯 誼 會(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音樂家,對於大部份人來說是遙遠且深不可測的,即使是對樂迷而言也是如此。然而,一般的音樂評論並無法補足這一層缺憾。老師是否願意為我們概略介紹一個職業演奏家的生活?
  • 【大紀元5月26日訊】許多資深的愛樂者現在已經不進音樂廳了,因為音樂會已經淪為精緻包裝的商品了,音樂會人口流失的情形非常嚴重,許多人在心灰意冷之下,寧可在家抱著唱片。
  • 安妮女王除了開創英國18世紀的黃金時代外,她的統治還標誌著繪畫、戲劇、詩歌和音樂等高品質藝術的興起。安妮女王延續伊麗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曾使用的座右銘:「永遠不變」(semper eadem或always the same),體現她的使命就是恢復受法國和西班牙影響之前的英國的價值觀與傳統。
  • 古代的風景畫或人物畫中有建築物的構圖,依賴界尺將建築物的飛簷、樓閣、楹椽等畫得唯肖唯妙,這種有直線的畫,稱為「界畫」。
  • 透過提升日常物件的美,西班牙「博德貢」(Bodegón)畫作將這種儀式化的舒適氛圍融入其中。
  • 1806 年,約翰‧卡羅爾(John Carroll)成為美國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國建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卡羅爾還親眼目睹了新國家第一座大教堂的開工。這座教堂是美國早期傑出建築師本傑明‧亨利‧拉特羅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偉大的傑作之一,如今稱為巴爾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清澈的如臨仙境、如沐清風般的寧靜與靜謐的音樂,要求有印第安人的笛聲,悠揚的、具備强大穿透力
  • 杜倫大教堂(或譯達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蘭東北方,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諾曼式建築(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國諾曼人在11、12世紀時建造的英格蘭羅馬式風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德國聖多瑪斯教堂前的巴哈雕像。(Shutterstock)
    「復格」的源起可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2),在巴哈時代達到了最高峰,之後雖然逐漸沒落,但是這種艱難的音樂形式卻常被後來的作曲家視為一種能力的挑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