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晶片
【大紀元5月1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朝福高雄十八日電)國立中山大學電機系教授王朝欽,歷經三年的初步研發,開發「植入式神經介面之無線傳接器系統單晶片製造」技術,利用植入式晶片微電刺激神經,可望使瘸子不至歪腳,未來也可改善尿失禁等困擾,將是病患的一大福音。
一九九二年到中山大學服務的王朝欽,投入微小晶片研發,尤其是植入式神經介面的無線傳接器系統單晶片,有助於未來生醫產業的發展及提高患者使用上的適用性,並改進現有醫療器材的功能,維護病患安全和尊嚴。
王朝欽表示,目前使用的外露式植入式晶片、導尿管等運用,病患經常有被感染的危機,在日常生活上也造成不便和沒有尊嚴,因此將於九年、三階段研發這種晶片的製造技術和應用。
「植入式神經介面之無線傳接器系統單晶片製造」研究,主要是藉由植入式系統單晶片接受無線傳輸指令,並執行電刺激或接受神經訊號,以無線傳輸方式傳回給外部元件,刺激神經生長或修補神經,使得無法自我控制的癱瘓病患,能夠透過晶片電刺激加速復健。
王朝欽表示,目前許多記錄慢性病患或復健病患的心電圖、肌電圖等傳統無線傳輸設備,使用離散元件架構,所佔的面積較大,因此無法進行生物植入;隨著積體電路技術的發展,他與研發團隊不僅縮小了無線神經介面傳接器的面積,以利於植入式使用,更整合了微電刺激、神經訊號紀錄與阻抗量測的功能,可提供八種可變的控制參數,以設定電流刺激之波形、強度和時間。
目前已規劃可植入式模組的系統面版,面積約為一點二平方公分,微小的面積不會造成被植入者的不適,且不必自備電源,不需再開刀取出充電,維護患者的安全和生活品質。這項研發已進入動物活體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