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5月1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許耀彬澎湖縣十四日電)為實地了解澎湖馬公港水下沈船遺址目前概況。文建會文化資產中心主任張瓏今天下午二時偕同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臧振華和國外專家學者等人抵澎聽取簡報,明日上午進行水下探勘。據臧振華表示,現有已出水的古物年代屬清代中期以後者為多,需大面積探勘定位。
澎湖馬公港區內約在高雄馬公間客貨輪台華輪泊席正下方的海床上,在十幾年來經過已故澎湖職業潛水人黃加進提供沈船遺址資訊,加上高雄港馬公辦事處雇工濬深該片水域時,意外撈出疑似元明清等三朝代時期的千餘件疑似古物並提報縣府教育局的訊息曝光後,頓時成為地方討論與媒體爭相報導的焦點。
澎湖縣文化局在去年除緊急搶救已由施工單位傾倒在澎湖白沙中屯棄置場中的千餘件古代陶瓷破片、安平壺和獸骨。二00五年四月中旬亦委請中華水下考古協會謝新曦等人初步探勘,分別在水下八米八處發現疑似第一沈船遺址,另在水下九米二至水下十二米九處海床發現第二處疑似沈船遺址,同時採集散落在海床上的陶瓷破片,並交由澎湖縣文化局保管。
文建會文資中心獲得縣文化局提報計畫後,邀請專家學者在今天下午先舉行簡報和實地會勘與明日的水下探勘作業。計有文資中心主任張瓏、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臧振華等人參與,同時邀請水下考古金屬修復專家 Mr.Jean-Brnard Memetc和現任雲科大文化資產維護所教授Dr.Gordon Turner等兩位專家學與會。
對於馬公港水下沈船遺址探勘出水和濬港,兩種不同方式取得大批兩古代陶瓷,縣文化局長曾慧香表示,目前已由文資中心統籌推動是否水下挖掘考古,並聽取專家學者意見後採取必要的處理方式。
據臧振華教授和專家們實際檢視已由文化局保管的馬公港水下文物後表示,由於馬公港區舟楫往來頻繁,從船上或陸上掉落水中的物品包羅萬象,現有的條件尚無法釐清屬於哪一個朝代,不過依據目前的陶瓷破片的出水物品大都屬於清朝的青花磁和陶製品。
臧振華亦指出,已出水的陶製安平壺相當完整,可能年代會比較久遠,其他大都是清代中期以後的陶瓷器物,但他認為未來仍須評估,才能進行大規模與大面積的探勘,並進行定位沈船位置、數量等必要程序。
文資中心主任張瓏另指示取得該批水下出水的鐵製品樣本,希望能帶回台北,並透過水下考古金屬修復專家 Mr.Jean-Brnard Memetc和現任雲科大文化資產維護所教授Dr.Gordon Turner等兩位專家進一步了解。
澎湖馬公港水下遺址探勘,繼日前謝新曦等人首度探勘後,預計在明〈十五〉日上午八時起進行第二次水下探勘作業,將有助於馬公港沈船遺址未來進行整體規劃挖採,並加速文資中心協助地方水下考古的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