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开云体育提现 - Google Play 上的应用

孩子的時間概念

游乾桂
font print 人氣: 11
【字號】    
   標籤: tags: , ,

  我那小孩,乍看之下是相當聰明的,不僅會跳舞、會唱歌、會說故事、會背電視廣告的臺詞,還很會察言觀色,全家都管他叫「小精靈」。

  但是一談到數字及時間,他可就很沒概念了,比方說從一開始數起,頂多數到三十即戞然而止。要他看時間嘛!更是天方夜譚,今天以後是什麼?他會說是「昨天」,那麼六點之後是幾點呢?他有時會說七點,有時會說九點,有時則會說是三點,真是笨啊!我真想請教你們這些兒童心理專家,我的孩子為什麼會這樣?

★觀念交流道

  與我面談過的父母親中,大概有百分之九十以上認為,「時間」是相當簡單,不用學也應該會的東西。沒錯!從你的角度來看,事實的確如此,因為你已遺忘當時如何學習時間的概念了。

  其實,時間是一個相當複雜的觀念,尤其對一個年齡五、六歲的孩子而言,更是如此。他們很難具體了解昨天、今天、明天、後天的關係,但可約略知道幾月幾日的概念。當你問一個五歲的小孩:「幼稚園到底什麼時候放假?」「你是民國幾年生的?」「你的生日是幾月幾日?」他多半可以馬上回答出來,因為他已從父母,或者老師那兒「學習」到了。但要他自我演算:「星期四之後是星期幾?」「你們通常幾點吃飯?」「你幾點鐘上床睡覺?」「爸爸是幾點回來的?」他或許就很難答得出來了。

  一個五、六歲左右的兒童,對於時間的觀念,通常只是一種「刺激」與「反應」的聯結記憶,並不具有認知概念。

  這也就難怪,孩子經常會將時間倒置,回到未來了。
  與時間觀念極為相似的是「數字概念」。一般來說,五、六歲左右的孩子,大概只能從一數到二十或三十,這麼看來,孩子還算正常嘛!但對「數字」的了解度僅到十,十以後的數字大概是訓練的結果,不具有認知意義。因此問孩子「三加四等於多少?」時,孩子可能可以輕鬆的回答說:「七」,但當你問他:「七加四等於多少?」或「九加四等於多少?」時,孩子可能就有困難了。

  如果再問他比較的問題,如「輕多少」「重多少」、「大或小」、「遠或近」時,更是有點對牛彈琴。不必急著教孩子太多的數字,口頭的背誦是沒有用的,重要的是,如何讓它變得更生動有趣,例如,如果你能用「數動物」,或「看圖片找蘋果」的方式,代替一加三等於多少的傳統數字教育,就有味道多了。

摘自: 游乾桂著作《別讓童心去流浪》一書@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圖/小樹文化提供)
    運用故事,讓孩子理解自己吃醋的情緒反應,並且詳細解說如何自我調節、加強情緒管理。書中同時詳細運用情境故事,解說各種情緒成因、情緒反應,以及如何因應情緒困擾。
  • 許多學生都盼望著放暑假,因為這是他們可以逃離學校、放鬆身心的時候,但並非每個人都是如此。 有些學生害怕必須參加的暑期課程,還有些學生可能會因為無法見到同學而感到孤單。
  • 很多媽媽問我,現在孩子精得很,挑戰叛逆的語言一堆,連很小的孩子都會挑戰權威,好難教!情緒就像一顆球,孩子丟出來,當爸媽的應該要適時轉化這些脾氣,千萬不要用情緒硬碰硬,不然過一陣子你就會在孩子身上發現自己的影子。
  • 編者按:情感忽視會演變成情感虐待,但忽視與虐待之間的關係如何界定?父母與孩子之間親子關係是人生中的一門重要課題,這一篇章,讓我們與《欠缺母愛的孩子,你的傷好了嗎?》 一書的作者來探討,如何在過與不及的情感中,取得應有的平衡。
  • 上2篇介紹了性別認同教育引起的爭論和家長們的不安,那麽如何才能保護孩子接受健康的教育?兒童心理學專家陳彥玲博士給出了一些建議。
  • 上篇我們講了2個故事,2個孩子的父親都因爲「安全學校聯盟計劃」中所謂的「性別認同」而將孩子帶回家自己教育。那麽「性別認同」是什麽?專家又是如何解讀的呢?
  • 澳洲新州教育部編入公立學校學齡前教育課程(Preschool Education)的無偏見教育(anti-bias education),正在對幼教教師灌輸性取向和性別認同的觀念。而當幼兒園對兒童灌輸這些觀念時,卻不需要得到家長的許可,孩子的父母甚至完全不知情。
  • 關係攻擊,是通過解除友誼、排擠和其它形式的社交排斥進行的威脅。父母們常常驚訝地發現,關係攻擊可能會出現在三歲孩子的身上。對於這麼小的孩子來說,被朋友推開的經歷可能完全令人費解,並在日託或幼兒園引發焦慮。
  • 這個故事是為了幫助一群8歲孩子,希望他們能再度相信這個世界的奇蹟和美麗—在聽到這個故事之前,他們很難擺脫在網路上看到、令人不安的恐怖圖像。圖像加上難以擺脫的深刻感受,讓孩子們嚇得睡不著—他們尖叫、流淚,也恐懼獨處。
  • 這是忍受多年悲傷和失去後,得以成長的故事。故事歷程和隱喻,對許多艱難情況和不同的年齡層來說,都有所幫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