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兩岸經貿議題 癥結是協商非開放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4月1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李佳霏台北十四日電)政府一出「我方半年之後不排除單方面宣布開放第一類中國人士來台觀光」,引發討論聲浪,並帶動觀光類股利多行情,但細緻探究內容物,國安官員認為,其實是「舊酒裝新瓶」,希望用新的包裝,凸顯政府早已開放的事實,營造積極主動的形象,問題的癥結還是協商,而非開放。

熟悉內情的人士透露,政府針對兩岸觀光、貨客包機等議題提出新包裝的說辭,主要考量有兩處;其一是因應四月十四日國共「兩岸經貿論壇」,連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主任委員吳釗燮都對外說,「現在再講,大家比較願意聽」。

第二個考量是,政府三月份提出「積極管理」的配套機制方案,循著總統陳水扁元旦文告所稱「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的思路,此時推出「有效開放」基調的政策論述,也符合政府一貫的戰略思維,更可適度減緩輿論及企業界對積極管理措施的諸多批評。

從決策模式來看,政府官員受訪時表示,「這跟過去兩岸政策的決定並無不同」,「府院為一體」,總統府決定政策方向,行政院擔負對外說明與執行責任,並充分與黨系統溝通,取得內部共識。

就開放中國人民來台觀光議題來看,行政院長蘇貞昌早在四月六日就邀集陸委會、經濟部,到行政院業務簡報,當晚的報導就指出,「會中針對開放第一類中國人士來台觀光獲致共識,但尚未作成最後決定。」

核心人士透露,四月六日至十一日期間,府院密集就觀光議題溝通,作出定調,兼顧台灣主體性及「營造積極主動的形象」;除了協調蘇揆於十二日院會對外作相關裁示外,也要吳釗燮十一日先行跟民進黨主席游錫(方方土)等人說明政策內涵。

所謂的定調內涵,也就是吳釗燮十二日晚間所稱,「我方設定六個月內敦促對岸與我完成協商,如果中國已公佈開放中國人民來台觀光管理辦法,我方也認為對岸的配套措施相當完備,即使協商遲遲無法進行,我方在六個月之後,『不排除』單方面宣布開放第一類中國人民來台觀光」。

熟悉內情的人士說,仔細看新包裝的內容物,「不排除片面開放的前提條件,仍與過去政策立場無異」。至於上述的「六個月」時限,是蘇揆為了要展現更「主動積極的面向」,院會當天要求陸委會提出,但實質上並不太有意義,「只要哪天協商完成,隔天就可付諸實現」。

他認為,相關政策重點仍側重於「協商」,才是彰顯政府公權力的作為,要讓民眾認知到,「政策早已開放」,「中國才是阻礙者」,試圖把壓力轉回中國那一方。

陸委會官員表示,陸委會過去一直說,政府老早就持開放立場,呼籲中國趕快向政府委請的指定單位聯繫協商事宜,「說到嘴都爛了」,每次都還是被「口惠而實不至」的中國當局搶走輿論主導權,最後被民眾誤認為,中國觀光客不來是台灣政府作梗。行政院副院長蔡英文受訪時也無奈地說,「我們過去一直都積極主動啊,只是你們媒體不寫。現在終於寫我們積極主動了,我也希望對岸也能積極主動的回應我們。」

國安官員並指出,現在轉換一種招式出招,要呼籲對岸協商,要求完備配套措施及法規作業的內涵仍然未變,目前看來「輿論效果不錯」,未來不排除在兩岸政策論述中,多思考一些陳述的技巧,才不會每次都被中國擺一道,最後落到被誤解的不利情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