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娱乐城平台

教育隨筆─ ─ 從火星文談起

陳文華
【字號】    
   標籤: tags: ,

前陣子國中基測,沸沸湯湯引人注意的「火星文」議題,引發各界的討論。有人質疑此類型的題目,對於沒有上網習慣的學生來講,有失公平,認為應該列為送分題。但此建議一出,也有考生組成「反送分聯盟」,認為若真的送分,反而是對那些努力作答的學生不公平。兩方意見相左,但似乎道理邏輯都成立,原因何在呢?

立場不同,誰都覺得不公平

細想一番,原來各自的立場不同,每個人所認定的公平與否即會產生差異。如果站出來大聲疾呼的家長,本身的小孩即是考生,而且就是那家中沒有電腦,或是有電腦但不上網聊天的學生,有可能會被認為這個家長的呼籲,不過就是在維護他小孩自身的權益。就如同反送分聯盟之所以反送分,有可能其立場在於,我已經拿到了這個分數,而且還是很認真在作答,為什麼平白無故要我的成績一下子就減了9分,對這些來說,也會覺得自己是無辜的受害者,也覺得不公平。

這個例子,不由得讓人想起台灣這幾年的教改問題。教育是個有趣而且豐富的領域,因為不同的老師,面對的學生、家長亦各有其趣,照理說,應該孕育出各種不同才情的學生。但是,事情似乎不是這樣的發展。在教改的歷程中,因為教育工作的屬性,每位家長都可以發表他們的教養言論,都可以給教改建言,但必須深刻反省的是,這些理論和建言的根基,即發言者所站的立場和視野,是否有關照到大多數的人,即所謂的公眾利益,或者只是相當本位的,自私的考慮到自身的權益問題。

義利之辨,誰才是真的利基於公義

但是弔詭的是,我們越來越容易看到一些似是而非,以公眾福祉之名,行個人權力擴充之實的現象。這也讓筆者聯想起前北市文山社大主任蔡傳暉在一場名為「義利之辨」的演講上,談到近幾年社區總體營造的發展,確實讓各地方民間團體開始懂得經營自己的社區,開始有能力對外申請經費、爭取權益等等,但也就是擁著「社區」的光環,認為自己做的都是「對」的事,都是「為了社區好」,有時竟也出現了社區與社區間的過度競爭或是社區與公部門之間對於資源如何分配的爭議。其嘆息在於何以以「義」為出發的作為,為何會以「利」之所趨作為收場,所以,在其演講中,最後提出的呼籲,其實是從新提出「修養」的功夫在當代的價值。

故此番言論,並不是要否定這些長期關心教改的家長或長期致力於社區公眾事務的團體,相信每個言論與行動背後都有其善意的一面,但如何提升彼此視野的高度,看到更寬闊的未來,在行動上願意彼此包容與配合,卻是需要更多的學習。
就像方離開人世的孫運璿先生所留下的話,在天下的網站不斷重覆閃爍著:「我覺得我給老百姓做的太少,我給百姓賺錢,可是沒帶來幸福」

正本清源,根本的價值觀需釐清

這樣的反省,從網路上看見的反應,有人動容,卻也有人嗤之以鼻,原因即在於每個人的價值觀和所關心的、所看見的不同。確實,孫院長所領導的台灣社會,在那個年代開發出了當時的經濟奇蹟,但不可否認在快速開發的過程中,我們也犧牲了不少好山好水,乘著科技文明發展連帶引發出來的貧富不均、環保問題、社會問題,台灣一個也沒有少。

所以孫院長說,他沒給老百姓帶來幸福,但幸福又是什麼呢?講義雜誌的封面上也打著「別人教你賺錢,講義教你幸福」的口號,賺錢和幸福真的不能共存嗎?就像科技的發展真的只能帶來道德的淪喪嗎?
但這些口號至少明白的揭示了,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人的幸不幸福跟賺不賺錢其實沒有一定的關係,但是這個觀念如何真的成為主導生活的價值,人們必須從新找到一個可以依循與追求的生活方式,否則,人生還是會搖擺不定。

這也是當前這個社會的寫照吧,太多的外在刺激,人們的內在力量,也就是「修養」部分,越來越被耗弱,所有無法速成的東西,總被束之高閣。

但此處要釐清的是「修養」的概念也並非狹隘的獨善其身,而是在身處各項問題時,能更為寬容的看見彼此的差異,不以自己的本位思考為全部,能從更宏觀的觀點還看待問題,多設身處地的為別人著想,而當彼此都能放下成見寬容以待,以整體的利益為利益時,方能有機會將彼此的長短處互為補給,讓團隊合作成為可能,否則。不管是企業界所談的「工作團隊」概念,或是教育界所提倡的「協同教學」都只能是個空心的口號。

話說回來,您現在對愛上網的青少年使用火星文的觀點如何?有些人認為這些火星文嚴重影響青少年的語文能力,認為應要加強文言文的課程。筆者以為,如果教孩子學習文言文時,能夠教的像上網般吸引孩子,孩子當然自己主動會靠過去;而換一個角度來看,為什麼我們的孩子喜歡用火星文,而不喜歡用正規的文字,如果孩子真的的不知道,在不同的場合,他慣於使用的那些文字語法,是會有人看不懂得,那有可能那個孩子的世界就只是那樣的窄小,有沒有人帶著他去看看別的世界與國度,而或者他知道,卻完全不在乎,我們也要想想,到底是怎樣的社會、怎樣的教育,讓我們的孩子如此自我中心而忽略他人的感受?但更要去理解的是,我們的孩子當真是如此嗎?還是只是我們不夠了解他?

我們還可以做些什麼呢? 大家一起來想一想吧!

轉載自:台灣大紀元日報@(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這一切聽起來不錯,但請記住,對於一些感覺自己沒過過真正的大學生活並且正在努力建立友誼的學生來說,住在家裡可能會很有挑戰性。然而,有一些方法可以克服這些限制。
  • 一說到鳥類,人們可能會馬上聯想到飛行,但事實上,有些鳥類不會飛行,例如主要生活在南半球的企鵝。但既然這些鳥類被歸類為鳥類,為什麼牠們不會飛呢?
  • 大學期間離開家住宿舍或租房住,即自由又獨立,這個想法很誘人。然而,對於一些學生來說,住在家裡是更好的選擇,特別是如果他們的大學就在附近。
  • (圖/小樹文化提供)
    運用可愛故事,培養孩子同理心、學會管理情緒 增進情感表達、提升人際關係能力
  • 社交媒體Instagram上有一段可愛幼兒摺疊衣服的視頻,不僅收穫數千萬網友點閱,還引爆一場意想不到的網絡激辯。
  • 在最近的一次旅行中,我驚訝地發覺幾乎每個在機場跟飛機上的孩子眼光都固定在iPad的屏幕上了。雖然我理解帶著小孩旅行並在中途長時間的停留期間讓他們保持盡興的困難,但我不禁想,我們通過讓他們過度使用屏幕時間,以此可能為孩子們製造了哪些影響深遠的問題。
  • 在當今數位時代,無所不在的科技產品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和舒適,但也造成了負面影響,例如對這些產品過度依賴甚至上癮、隱私權被侵犯、記憶力衰退等。現在連育兒專家都大聲疾呼,不要讓小孩過度沉溺於科技產品,不要讓這些產品替你養育小孩。
  • (圖/小樹文化提供)
    運用故事,讓孩子理解自己吃醋的情緒反應,並且詳細解說如何自我調節、加強情緒管理。書中同時詳細運用情境故事,解說各種情緒成因、情緒反應,以及如何因應情緒困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