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中文博彩平台

從修車黑手到昆蟲專家─ ─李兩傳

李偉文
font print 人氣: 314
【字號】    
   標籤: tags:

  我一直很好奇,經常從事夜間觀察的伙伴,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暗夜叢林裡,會不會覺得恐懼?同樣的問題我問了許多朋友,其中答案最有趣的,非兩傳兄莫屬。

  兩傳兄不怕黑,是有「家學淵源」的。由於祖父、父親都在墓地工作,可以說是在墳場長大的孩子。中學時,他每天得花一小時穿過墳場上下學;有時放學較晚,還得摸黑回家,不但看鬼火看得很習慣,還常常好奇地停下來觀察它的「規則」。像他這樣從小練膽子的,難怪不管在荒郊野地觀察到多晚,都不覺得恐懼。

  這也是從事自然觀察必備的條件之一吧!我想。

  說來慚愧,原本我只知道,兩傳兄對昆蟲非常專精,帶過無數解說團隊,在台北縣市的社區大學中,是數一數二的超級講師。最近聽伙伴說起,才知道他之所以這麼受學員歡迎,不僅在於豐富的昆蟲知識,還因為他細膩的觀察、完整的照片記錄,並能掌握動、植物之間緊密的關聯,而使得大部分學員的問題,都能得到觸類旁通、栩栩如生的解答。

時間永遠都不夠

  對於有志從事自然觀察及攝影的人來說,時間是永遠都不夠用的,因為他們常常在等待︰等待最適合的季節來臨、等待與某種昆蟲不期而遇、等待精采畫面的出現……,而如果想拍齊一種昆蟲的生命史,所需花費的時間和精神更是難以估量,更別提要拍下昆蟲和其他動、植物的互動了。

荷花上的蜻蜓

  像他這樣一個正常上下班的人,能有多少時間進行自然觀察?

  兩傳兄在汽車公司上班,年輕時從引擎修護工作、也就是台語俗稱的「黑手」做起,後來轉調品管部門,至今已二十多個年頭。對於我的疑惑,他認為並不是問題,只要養成習慣,善用業餘時間,也可以擠出許多時間來。

  我曾看過他刊登在雜誌上的一篇文章,搭配了十多張照片,完整呈現出黃盾背椿象的生命循環過程,專業的程度,令人咋舌驚嘆。後來他告訴我,那可是花了六年時間才拍齊的。

牙蟲

 從來不曾脫離自然

  童年時,他住在山區,從小就像個「野孩子」一樣,在山區間遊玩,赤著腳四處跑;有時肚子餓了,還會自己動手做陷阱捉野兔來吃。那時山下有個開藥鋪的郎中,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上山採藥,常常拿著草藥樣本給他看,請他幫忙帶路,而他也因此認識了許多植物。那郎中看他觀察力強,頗有慧根,還曾提議要收他為學徒。

  草藥舖學徒沒當成,兩傳兄倒是選擇了汽車工業。對兩傳兄來說,工業與自然並未產生衝突,因為打從出生、成長、念書到踏入社會工作,他的生活範圍,都不出台灣北部山區,可以說從來沒有脫離過自然環境。

  更有趣的是,他還可以將一些自然現象與機械原理結合,例如他在觀察鍬形蟲用背上的小榫板來「收納」翅膀時,會聯想到汽車車門的卡榫;水蠆以直腸腔噴水來產生前進的動力,和火箭發射的原理相似;看見鷹隼乘著氣流盤旋而上時,一般人多半只會想到「白努力」定律,但他卻能更進一步聯想到一種拉彈前進的玩具汽車,只要往後退拉一點點,便能向前直衝更遠的距離,感覺上和鷹隼只要偶爾拍動翅膀,便能持續滑翔好一陣子的情形很接近。如此細心的觀察和豐富的聯想力,正是他的解說之所以生動有趣的秘訣。

勤勞求知,大膽投入

  除了從小到大得天獨厚的環境之外,兩傳兄也十分好學勤勞。

    或許是小時候「採草藥」的經驗,使他有較好的基礎,也或許是他勤於吸收各方知識,發揮了功效,總之沒多久,他已經有餘力將自修的重點擴及到昆蟲領域。為了觀察等特有的植物和昆蟲,他曾以北插天山為目標,爬了至少一百次以上,最密集的記錄則是在七天之內爬了五趟。 

竹節蟲筆記

 

生態算命仙

  這麼多年下來,兩傳兄對自然生態的認識既深且廣,已經到達「生態算命仙」的程度了─ ─他可以從環境來研判一個地區的生物內涵,也可以從物種來反推環境的概況,這是需要對動、植物和生態運行機制有較為全面的認識後,才能做到的。

  如此深厚的功力,不僅使他獲得許多民間社團的肯定,經常受邀四處演講或帶團解說,也得到公家單位的認同。同時選擇適當的公園用地來規畫生態池、在山區開闢螢火蟲繁殖場等,為恢復當地的自然生態做努力。
  
  再過幾年,兩傳兄就要從汽車公司退休了,他一點也不擔心退休後的日子該如何打發,反而很高興終於可以全心投入大自然,與更多人分享他的觀察心得。而我更期待,可以從他這裡聽到更多好消息,例如哪一個地方的螢火蟲況多如滿天繁星;哪裡的鍬形蟲進入大發生期,密密麻麻地群集在一棵樹上,因為這代表台灣的自然環境還有一線的希望哪!

Box︰沙中見世界的偵探

  所謂「生態」,是指生物和它所處的環境之間,彼此相互影響的現象;但在注重分科教育的體系下,往往只用放大鏡去細察個體,而忽略了整體的動態平衡。

  兩傳兄的解說之所以深具魅力,便在於他能把別人的研究資料當成參考,卻不會被牽著走,而是親自去佐證,針對整體的環境面做思考,再經過長期的觸類旁通、觀察比較後,融會出屬於他個人的生態觀察知識。

  跟著他觀察自然,就像和一名生態偵探員一起抽絲剝繭,重現大自然曾經發生過的故事。從一排蛾卵,就能看到在我們砍樹、裝路燈的同時,對其他生物造成的影響;沙中見世界,正是如此深刻細膩的體會。

摘自:野人出版社「我的十六個野人朋友」@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法國研究人員發現,蚊子最喜歡叮咬的是血液裡富含膽固醇和維生素B的人。昆蟲專家達列說,蚊子經過演化到現在只有雌蚊子,身上有化學感受器,可以找出供給蚊卵成熟需要的膽固醇和維生素B等物質。
  • 〔自由時報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蜘蛛會抓害蟲人盡皆知,卻因樣貌嚇人、「蜘蛛有毒」等刻板印象太深,依舊逃不了「人人喊打」的命運,不過專司殺蟲劑管理的環保署,聯合昆蟲專家為蜘蛛請命,特別是住家內很常見,俗稱「ㄌㄚㄍㄧㄚ」的高腳蜘蛛,不但對人類無害,還是抓蟑螂的一等高手,民眾拿起拖鞋、殺蟲劑,準備「痛下殺手」前,不妨三思而後行。
  • 美國賓州「匹茲堡」北部不遠的一個小鎮上,有一個教堂,最近出現了可怕的景象,原來是這個教堂被一群蜜蜂給看中了,在這裡安家落戶,這群蜜蜂越生越多,多到已經從牆壁縫裡溢出來了,教堂方面曾經請來昆蟲專家,試圖把這些不速之客趕走,不過始終沒有成功,不知道這算不算是另一種「蟲蟲危機」。
  • 美國賓州「匹茲堡」北部不遠的一個小鎮上,有一個教堂,最近出現了可怕的景象,原來是這個教堂被一群蜜蜂給看中了,在這裡安家落戶,這群蜜蜂越來越多,多到已經從牆壁縫裡溢出來了,教堂曾經請來昆蟲專家,試圖把這些不速之客趕走,不過始終沒有成功。
  • 〔自由時報記者湯世名╱彰化報導〕最近有人在彰化縣八卦山發現疑似蜂鳥又像蝦子的動物,引起民眾熱烈討論,昆蟲專家鑑定後指出,其既不是鳥,也不是蝦,而是一種名為「長喙天蛾」的蛾類,因為牠的身軀酷似蝦子,又稱「蜂鳥天蝦」。
  • 一說到鳥類,人們可能會馬上聯想到飛行,但事實上,有些鳥類不會飛行,例如主要生活在南半球的企鵝。但既然這些鳥類被歸類為鳥類,為什麼牠們不會飛呢?
  • 在IKEA停車場外發現的一株寄生植物「列當」,是索羅古德走上植物學家之路的起點,本次旅程也將從這裡出發。索羅古德將會帶領我們,徒手爬上英國與愛爾蘭的濱海絕壁,在崖頂和列當共享落日餘暉;走進南非多肉植物生態區,一睹你絕不會認為長得像植物的鞭寄生……
  • 我不是有合格證照的攀岩專家,我不懂行話、不會繫繩、不會打結,但為了尋找植物,我一輩子都在練習攀爬。我背抵著山壁,一寸寸往下移動,掌心直冒冷汗。別往下看。一點一點地,我挨到突出的一塊岩石上,岩面只有三十公分寬,而且比我想像的還要不平穩,不過我可以坐在上面,雙腳伸出邊緣擺盪,這倒不會太難。在這魔幻的一刻,天地間只剩下我與這些特別的植物,以及頭上、腳下、身後的多佛白崖,還有在眼前無盡延伸的海峽——甚至不會有人看見我在這裡,或許這樣也好,不然要是有人看見了,肯定會聯絡救難隊出動。
  • 裂瓣朱槿蒴果長橢圓狀圓柱形,但極少結實,種子平滑。常作庭園觀賞或作為綠籬植栽。葉搗敷腫毒,能拔膿生肌,治腋下生瘡、腫毒。
  • 原產墨西哥的野生種向日葵,因民國89年滿載葵花子的貨輪,在彰化外海擱淺,種子漂流至沿海溼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