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1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王鴻國台北十二日電)台北市的塞車惡夢一直存在,不論公車聯營或捷運上路後,上班族的塞車夢魘仍不曾消除,此次羅斯福路公車專用道爭議雖因交通單位宣導及疏導配套不足而引發民怨,卻也有讓人重新審視未來都會生活行的方向的意外收獲。
把時光拉回過去,台北街道常塞車,也成了歷任市長施政上重要挑戰,因此,各項治標或治本的措施陸續出籠,不論是依車牌單雙號限制進城或是共乘制、調撥車道、號誌連動時管制到徵收塞車費或提高停車費、加強拖吊等,而公車專車道的概念也應運而生。
只是,公車專用道自民國八十五年起規劃實施,連同羅斯福路,已完成了十條路段設置,但這次為何會引爆強大民怨,主要恐怕還要歸咎於交通局未能事先擬妥配套疏導措施,這個盲點也讓專業的交通單位摸不著頭緒。
交通局長林志盈就說,照理說,公車專用道封閉施工時,塞車情況應是最嚴重的,為何部分公車轉入啟用後的專用道後,塞車更嚴重、民怨更大?
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教授羅孝賢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分析表示,羅斯福路公館圓環左右轉、迴轉的公車太多,導致專用道不僅沒有成效,反而是塞車的元兇。公車專用道要發揮功效,最重要的是還要整合公車的路線。也因此,各政黨台北市長參選人也紛紛提出快捷巴士或公車捷運化等構想。
從學者意見可以發現,公車專用道是可達到讓公車在車陣中一路順暢的效果,進而吸引民眾轉向大眾運輸工具,只是,在台北市政府核定公車新路線只增不減下,公車路網複雜迷離,公車專用道無法容納的站位就擠向一般道路,使得一般道路與專用道間,公車與一般車輛交織情形更嚴重,甚至阻擋正常的車流行進。
從羅斯福路的殷鑑再來看忠孝東西路公車專用道啟用後的未來,來自四面八方的公車及三、四鐵共構的台北車站交通管制區,大眾運輸及送往迎來的民車路網更複雜,公車專用道將可能更像一把銳劍插入站前車陣,衍生問題恐怕更讓人擔心。
但不論如何,羅斯福路的爭議卻也有讓人重新審視都會民眾行的方向的意外收獲,尤其是搭乘公車及捷運人數,已較過去有明顯增加,驗證了市府內部增加汽機車駕駛人的不便及成本,以導向轉搭大眾運輸工具的設計及目標。
但驗證心中估算不代表能具體推動,以都市發展局在羅斯福路及忠孝東西路等爭議道路,提出大幅拓寬人行道打造台北香榭大道的構想,或是拆除新生高架路重現(王留)公圳的提議,恐怕都會因此次爭議帶來的龐大輿論及民意壓力而龜縮難行。
畢竟,民眾在走路時會希望有更寬闊的人行空間與綠意、在開車時又希望有更順暢及充裕的車行環境,這是民眾心中的矛盾,也是道路空間有限的無解難題,未來,只能期待具有抗壓性的官員作出睿智抉擇,引領民眾走向無障礙且永續發展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