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民本治績(下)

子泉
font print 人氣: 26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月28日訊】一日,太宗跟大臣說:「朕年少就好弓箭,曾得良弓十多把,於是拿給弓匠看。弓人檢視後說:『都不是好弓。』朕問緣故,匠人道:『木心不直,脈理都不會正;弓雖強勁,所發射的箭不會直。』朕才悟到,向日辨識不太精確。朕以弓矢征定四方,見識猶有如此差失,何況天下的事務,又怎能什麼都知道呢?」

乃令京官五品以上,輪流住宿中書省內;然後一一延見,詳問民間疾苦,政事得失。又分遣大臣巡行天下:察官吏賢能或不肖,訪問民間疾苦,禮慰年高長者,帳濟窮困百姓。臨行,太宗叮囑:「你們所到之處,如朕親臨!」意思要他們重視,不可輕忽敷衍行事。
一次太宗與公卿語:「過去大禹鑿山治水,而民無怨讟,因為有利於民。秦始皇營建宮室,人恨之而叛,因為這只是利己的私慾。大凡奇珍異寶沒人不喜好的,如果放縱不已,那麼危亡立至。朕想建造一殿,材用都已備妥,有鑒於秦而止。因此王公以下,應該深切體認朕的本意。」由是二十年間,風俗樸素,公私富給。

貞觀三年,洪水為患,淹田千里。太宗遣使臣至災區,帳濟百姓,撫慰孤苦;民雖東西就食,卻無人嗟怨。四年,天下穀熟豐稔,流散百姓都歸鄉里。這時斗米不過三、四錢;終年經定讞死刑犯,才二十九人。人民樂於以強韌的生命力,持續為一個繁華的大唐,投入更多的心力。

太宗為了督導吏治,嘗將地方都督剌史的名字,寫在屏風上,把他們的政績善惡,一一疏注名下,坐臥觀看。並令內外官吏凡五品以上,堪任縣令的都奏知朝廷以供參考。所以貞觀朝的官吏,頗能「官得其人,民去愁怨。」

太宗對群臣說:「朕為兆民之主,都想使他們富貴。今教以禮義,使少敬長,夫婦互敬,那麼人民就都尊貴了。輕徭薄斂,使他們各治生業,那麼人民就都富裕了。能家給戶足,朕雖不聽管弦之樂,但樂已在其中了啊!」

所以太宗統治的二十三年間,他的以民為本的治績,是東至於海,南極五嶺,都外不閉戶,路不拾遺,行旅不攜糧,取給道路供應,雖野宿也無所顧忌,安全無虞。真是人民安樂,四海昇平!

對外各民族,太宗以「仁恩結庶類,信義撫戎夷」。外族入侵,被創而降,或遠邦慕德來歸,都按意願,以自屬之地封王,作中國之藩蔽。有的拜為大將軍,授兵為用;有的爵中朗將,布列朝廷。求婚的,許妻以公主或宗女。願遷入內地者,有時達四、五十萬人,分別劃地安置,也有與原民雜居,都分地教他們耕織,設學校教他們讀書。數年、數十年之後的外族人民,都在潛移默化中,在中華文化的薰陶、洗禮中,溶合而為一個文化豐富的中華大民族。

是時,異邦留學中國者,達數萬人之眾。四夷君長,不畏路途遙遠艱辛,爭相遣使入貢,每年元月朝賀常數千人。太宗曾引見諸胡使者,對侍臣說:「漢武帝窮兵三十多年,疲憊中國,所獲無幾;如今,朕只是撫德施仁,便使窮髮之地,盡為中國的編戶。」各民族都依太宗如父母,所以被他們尊為「天可汗!」

太宗逝世之日,四夷有在朝為官,及來華進貢的使臣,無不聞訊搥胸痛哭。有的剪髮、剌面;有的割耳、切腹,血流遍地。有的請殉葬從之於黃泉,可證外夷懷德感恩之深,已到忘我忘身的地步。

唐太宗的一生烈烈揚揚,是燦爛的陽光,他讓國人的每日,像生活在萬紫千紅的春天;也溫暖了域外夷人蕭瑟苦寒的冬天。他釋放出生命的最大能量,把中華民族經過了魏晉南北朝、四百年的大黑暗驅散,讓各民族在中國的大地上,交融出時空飛騰,歷史文化走進另一頁新的風韻,新的異彩,蜿蜿蜒蜒,永遠嘩嘩作響!@*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唐玄宗率從臣與禁衛軍遊獵於郊野。適值冬臨,獵獵朔風,凜冽剌骨。玄宗不禁打了一個冷顫,環顧左右,大家穿著厚重的服裝,猶似不勝其寒。
  • 唐德宗即位之初,勵精圖治,頗欲振衰起敝。奈藩鎮割據,朝命與剿撫之雙剪,都無法剪去他們已成不掉的大尾。驕兵悍將,紛紛稱王號帝,為禍一方。
  • 武則天篡唐,改國號周,自號神聖則天皇帝。為示天子仁德,化及萬物,命太監教貓與鸚鵡同器而食;拿去置放在朝堂上,令御史彭先覺在一旁監視。百官見了,都跪呼天子萬歲。
  • 唐太宗李世民,年少就馳騁沙場,常在經營四方的噠噠馬蹄聲,看到了人民流離失所,哀哀無告的痛苦;在衝鋒陷陣,血流漂杵的大地,體驗到了百業蕭條,社會凋敝,民不聊生的慘境。所以在他統治的二十多年間,一切言談,都以民之所想為依歸;一切作為,都是以民之所需為張本。太宗曾說:「每臨朝議事,無不三思而後行,恐有害於民。」
  • 康熙年間,大阿哥允禔曾掌管養心殿營造事務諸事。有一天,他同西洋人徐日升進殿拜見,並與康熙皇帝閒談。
  • 古代帝王稱為天子,指出帝王是承天命來治理天下的。「天命」之說是人間掌握了權力之人用來樹立自己地位的「說詞」嗎?還是真有天命並以「吉兆」加持示現呢?
  • 東漢光武帝劉秀九歲喪父,由叔父劉良撫養長大。他身長七尺三寸,儀表堂堂,美眉鬚,鼻梁高挺鼻準隆起,配上大大的嘴巴和天庭隱隱隆起的日角,顯示帝王之相,他性情簡樸勤勉,喜愛耕稼農事,對家人重情重義,從來沒有想過在政治上出人頭地。這樣一個勤樸寬厚溫和的美男子,又是怎樣當上中興之主的呢?
  • 李世民班師回朝,唐高祖為兒子舉行慶功宴。喝到酒酣之處,本是喜慶的場面,高祖的臉上又突兀地泛起了一抹愁雲。
  • 齊王逃回長安後,唐高祖李淵第一時間得知了劉武周進犯的實力,誤以為唐軍不敵武周大軍,於是下令永安王李孝基,和陝州總管于筠、內史侍郎唐儉等人,聯合助剿呂崇茂,同時發出一道敕令,命關中守將,嚴行堵御,所有河東一帶,暫行棄置。
  • 隋朝末年,劉武周割據一方,自稱皇帝,定國號大漢,是大唐的一大勁敵。劉武周為與大唐爭雄,屢次進攻幷州。齊王李元吉作戰的能力,遠遠比不上他的哥哥李世民。唐高祖李淵便給齊王添了一個行軍總管裴寂,原本希望老成練達的裴寂,能幫著出謀劃策,決勝千里。不料,裴寂出征竟也一敗塗地,反而使唐軍失去了晉州以北的全部城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