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舉行學術研討會 推崇孔子思想

font print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月25日訊】(大紀元記者袁玫洛杉磯報導)美國孔孟學會2006年第一次學術研討會,2月19日於阿罕不拉市舉行,會中邀請胡啟華、盧遂顯、游芳憫分別以「孔子對孝道的啟發」、「量子人生與孔學思想」、「宣揚孔孟思想之大陸行」為題作專題演講,並頒發獎狀予吳劍雄、汪忠長、紀剛、游芳憫,感謝他們對孔孟思想宣揚之貢獻。
  
美國孔孟學會會長孔憲詔表示,孔子學說尊崇古老道德觀念,以禮、義、忠、孝為本,對中國文化產生巨大的影響,但百年來西潮的衝擊和現今商業社會,使傳統文化的孝道受到影響。
  
論語中孔子曾說「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孔憲詔表示,在孝經中亦開宗明義說明孝是德之本,用於現今社會亦為兩個至理名言。而奉養父母要有尊敬和愛心,不然就與施捨無異,就不能稱為孝道。論語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明白講出這個道理。在西方由於教育、社會制度和觀念的不同,此中華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接軌融合的過程中,具正面指導及提升作用,仍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命題。
  
在大陸以兩個月的時間,宣揚孔孟思想的游芳憫教授說,孔子是有史以來世界十大思想家排行第一位者,其志在春秋行於孝經,孝順為所有之基本,進而擴大其大愛於世人。孔子之論理是人類最大財產,其禮運大同篇最終希望達成世界大同更是崇高思想。游芳憫表示,大陸的官吏腐敗、政治的不民主、偏遠地區的經濟問題皆可用孔子的思想來改變現狀。目前大陸對法輪功的迫害是不對的,是不合至聖先師的理論;而退黨是正確的,是人民道德的提升與覺醒。
  
盧遂顯說明,孔學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包含各個層面,由個人推及至全人類,而1900年的量子理論是指由最小粒子到整個宇宙,以量子來解釋孔子學說則容易讓年輕人接受或有所體悟。盧遂顯指出,如今恐怖份子之所言所行帶給大家一個錯誤的訊息,為達成其暴力行為,犧牲自己的生命,不顧他的家庭親人,這是不符合孔學思想的。
  
創會會長吳劍雄表示,孔子這位偉大的哲學家與教育家,留給人類最大財產就是有教無類的教育方法,一個國家的富強完全在於其義務教育的完善與實施,中國目前最不好的就是義務教育的不能普及,已經捐助無數大陸學校的吳劍雄希望能因此促進其教育的普及及水準提高。
  
會中由顏文雄博士擔任樂器演奏孔子紀念歌,並增聘孔憲武、余國柱、樊敏之、伍伯樑等為榮譽顧問。 ◇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6月5日,美國孔孟學會在洛杉磯聖蓋博舉行第五屆會長交接典禮,孔子第七十二代裔孫孔憲詔博士接任會長。前任會長游芳憫教授及南加州中國文化知名學者李正中教授、吳劍雄先生(前任會長)、中文學校聯合會會長簡大森先生等多位佳賓列席併發表演講。
  • 張巡帶兵軍紀嚴明,陳琳檄文文筆俊美。
  • 作為中華民族母親河的黃河,在過去三四千年間,其下游決口一千多次,河道因河水泛濫大改道共26次,對中國黃淮海平原的地理環境影響巨大。為此,歷朝歷代政府都要派官員治理黃河。有清一代,出了幾位治河能臣,其中治水最為成功之一的當屬道光年間的河道總督栗毓美,清史稿是這樣評價他的:「實心實力,卓為當時河臣之冠,不獨磚工創法為可紀也。」
  • 歷史上的北伐戰爭,既有晉代祖逖中流擊楫的豪放意氣,也有蜀相諸葛亮兵出祁山的鞠躬盡瘁,更少不了岳飛北上抗金、收拾舊山河的壯懷激烈。正因為這些千古流傳的英雄故事,「北伐」也被賦予銳意進取、統一國家的意義。
  • 梁國邊亭的人暗中幫楚人灌瓜而使兩國友好,曾參耕耘誤斬瓜根而被父親杖打。
  • 漢武帝在位時,版圖遼闊,國力強大,對橫行於塞北的匈奴族,已不再採用漢高祖時代的和親政策,而是對匈奴發動一波波的大規模反擊。在對匈奴長達幾十年的征戰中,衛青、霍去病、李廣三人,是抗匈奴名將,而霍去病是三人中戰功最大者。
  • 康熙年間,大阿哥允禔曾掌管養心殿營造事務諸事。有一天,他同西洋人徐日升進殿拜見,並與康熙皇帝閒談。
  • 外驅金虜,內平匪寇,南宋大英雄岳飛以忠義許國,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紹興五年(1135年),岳家軍平定楊么的洞庭湖之戰,可說是岳飛軍事生涯中一部驚人的傑作。
  • 信陵君待人寬厚,因其禮賢下士,士人爭相奔赴其門下。他養士高達三千多人。圖為趙佶《宋徽宗文會圖》,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王欽若是個外貌瘦弱的宰相,党進是個肚子裡沒什麼謀略的將軍。
  • 在現代社會,有些人會認為算命先生能算準別人,卻算不準自己。其實在中國古代,能算準自己命運,甚至離世之期的高人、術士比比皆是。因天機不可洩,有時是不便說與外人聽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