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剝皮寮老街 鄉土教育中心開張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月24日訊】〔自由時報記者胡世澤/台北報導〕歷經7年籌設規畫的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昨天舉行熱鬧的開館儀式,台北市長馬英九應邀剪綵,讚美「剝皮寮」是教育活化老街的示範,即日起開放全國學生參觀,讓鄉土教育能往下扎根。

老松國小位於康定路與廣州街的校地剝皮寮,由於街坊依舊保留初開發的空間特色,為萬華區內唯一保存的清代漢人街景,這裡共有66間古厝,目前東側18間店面已修復,原址西側預定明年底完成修復。

昨天的開館活動,在老松國小師生的鼓隊表演中揭開序幕,市長馬英九、教育局長吳清基及市議員李仁人、陳惠敏應邀剪綵,校方並邀請老松國小學生歐庭宇及汪華表演對口相聲,以充滿童稚的國、台語,道X剝皮寮老街的歷史發展。

老街人情暖 故事特別多

歐庭宇及汪華介紹剝皮寮有三好,第一是「擱老擱新」,剝皮寮年歲雖老,翻修後展新貌;第二是「擱小擱大」,裡面有密密麻麻的厝,「五路人來來去去」,還有國學大師章太炎住過,名聲特別大;第三是「擱少擱多」,住剝皮寮的人感情好,「冤家的代誌很少」,這裡有船頭行、茶桌仔店等,故事特別多。

隨後馬英九參觀中心內的設施,以及修復後的老街東側,他還試拉了黃包車,並寫下祈福卡,上面寫著「愛鄉愛土、心中有主」,現場有上百張祈福卡隨風飄揚,共同為鄉土教育中心祈福。

鄉土教育中心的剝皮寮歷史街區,即日起開放民眾參觀,現場更準備各種鄉土教學活動,如竹筷槍、吸管編、竹蟬、彩繪陶藝等,另有「校園萬花筒」、「畫我老街.寫我記憶」、「剝皮寮的故事」等展覽。

清代漢人街坊 原汁原味

〔記者胡世澤/台北報導〕位於廣州街與康定路的剝皮寮,共有66間古厝,最大特色是保留清代漢人群居的街坊風貌,擁有豐富人文資產與歷史遺跡,目前老街東側已完成修復,即日起開放民眾預約參觀。

剝皮寮為早期艋舺發展歷史上的一環,是清代杉木集貨地,福州商船運來的杉木,在此剝去樹皮與加工,因而得名,另一說法是清代舊地名是福皮寮街,日治時代的發音近似北皮寮,後來又稱為剝皮寮。

目前康定路173巷依舊保留初開發的空間特色,為萬華區內唯一保存的清代漢人街景,另一部份則保有日治時代牌樓厝,民國78年剝皮寮被徵收為老松國小校地,民國87年差一點被拆,後來在各界人士爭取下,得以保存原貌。

康定路與廣州街交會口為煤炭賣場,有「土炭市」之稱,還有台灣最古老的茶室「秀英茶室」、第一間印刷廠「太陽製本所」,周邊聚集著中藥行、金紙店、碾米店等。

廣州街123、125號為日治時代的私塾,清代舉人黃傳錄在此教漢學,國學大師章太炎於1898年旅台約半年,曾下榻廣州街123號,為「台灣日日新報」撰稿。

廣州街97號在日治時代為呂阿昌診所,康定路165到171號的永興亭是華麗建物,清代屋主從事杉木買賣,日治時代為經濟日報社館。

剝皮寮現址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周二至周六開放師生及遊客免費參觀,團體參觀採網路預約方式,每梯次限60人,網址:http://hcec.tp.edu.tw,電話:23361704。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