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推拿止汗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在安靜狀態下,全身或局部無故出汗過多,甚至大汗淋漓,為異常出汗,稱為汗證。汗證多見於5歲以下小兒,可以分為自汗及盜汗兩類。睡中出汗,醒時汗止,為盜汗,多為陰證。若不分時辰,無故出汗,為自汗,多為陽證。小兒常以自汗、盜汗並見,總的治療原則應調和陰陽。

  心脾積熱:證見自汗或盜汗,出汗以頭及四肢為主,汗黃,酸臭,口氣臭穢,煩躁,睡覺不安,大便干結,小便黃少,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治療應清熱瀉火,生津止汗。

  清心經:心經穴位於中指末節螺紋面。操作時,由指根推向指尖,約100~300次。具有清熱退火之功效。心主汗,清心經能清熱止汗。

  清板門:板門穴位於手掌大魚際平面。操作時,由腕橫紋推向拇指指根,約50次。能清陽明經熱。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陽熱內盛則易於汗出,陽明熱退,汗即止。

  通六腑:六腑位於前臂尺側,陰池至抖肘一線。操作時,自肘橫紋推向腕橫紋100~300次。具有通腑洩熱之功效。常用於治療臟腑鬱熱積滯。此法為釜底抽薪,熱去,腑通,氣下行,汗止。

  表虛不固:證見以自汗為主兼有盜汗,出汗遍及全身,動則更甚,面色少華,食少,四肢欠溫,平常反覆感冒,舌淡少苔,脈細弱。治療應固表斂汗。

  清肺經:肺經穴位於無名指末節螺紋面。操作時,由指根推向指尖約100~300次。具有固表實衛,收攝止汗之功效。

  運太陽:太陽穴位於眉梢與眼外角中間,向後約1寸凹陷處。操作時,術者以拇指端或中指端按揉此穴30~50次。具有疏風解表,調和陰陽之功效。能啟腠理津關,調整人體汗液。

  揉腎頂:腎頂穴位於小指頂端。操作時,按揉此穴約100~300次,具有收斂元氣,固表止汗之功效。常用於治療自汗、盜汗或大汗淋漓不止等病證。

  擦風池:風池穴位於後髮際下大筋外側凹陷處。操作時,來回擦此穴50次。能益氣固表,預防感冒,醒腦明目,具保健之功。

  陰虛火旺:證見潮熱,盜汗,煩躁,形體消瘦,口渴喜飲,舌紅少苔或花剝苔,脈細數,指紋紫滯。治療應養陰清熱。

  揉二馬:二馬穴又名二人上馬,位於手背無名指及小指掌指關節後凹陷中。操作時,按揉此穴100~300次。具有滋陰補腎,順氣散結之功效。能滋陰潛陽,使腎水上滋於心。此法為交通心腎,調和陰陽之常法,並能利尿通淋,使水從小便而去。

  擦湧泉:湧泉穴位於足掌心前1/3與後2/3交界處凹陷中。操作時,術者以拇指螺紋面著力,來回推擦此穴100次左右。具有滋陰退熱之功效。能引火歸元,使亢陽得以潛制。

  運內勞宮:內勞宮位於手掌心中,屈指時中指端與無名指端之間中點。操作時,術者用拇指指腹自小指指根按運,經掌小橫紋、小天心至內勞宮止,運10~30次,能清心、腎兩經虛熱。

  注意:

1.出汗是人體陰陽營衛交通,調節體溫,潤澤肌膚,廢液自出的一種生理現象。小兒生機旺盛,腠理不密,故較成人易出汗,且頭汗最多。若在天氣炎熱,衣服過厚,餵奶過急,活動劇烈的情況下,汗多而無其他異常,不屬病態。

2.汗證亦可發生在其他病症中,如佝僂病、溫熱病、缺鈣等,需結合病症辨證治療。

3.平時應讓小兒多做戶外運動,加強體格鍛煉,增強體質。

4.合理餵養,及時添加輔食,少吃辛辣香燥及肥甘厚味食物。慎用辛散解表藥。

5.汗出衣濕後,應及時用乾毛巾擦乾皮膚,避免直接吹風受涼。

6.汗出過多應補充水分,進食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食物。

來源:華夏中醫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