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各家的美術教育理論看似相當完整,他們的美術教育理論可以完全套用在台灣的孩子身上嗎,適用嗎?相信許多人與我有相同的疑問在心中,也有些許答案了然於心——可參酌卻不能完全套用,畢竟國情不同、教育制度互異。
郭老師奇康聽先師李石樵教授之建言:從指導兒童畫中學習繪畫藝術。二、三十年的時光使他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兒童美術教育專家,也發展出一套完整的課程與兒童天賦測驗理論-繪畫可以測驗孩子的智力與性向等天賦本能,是郭老師奇康多年追蹤進1000名學生所研究得出的理論。
筆者在實際班級的美勞課教學中驗證了郭奇康老師的教學實務理論所得。將郭老師的課程、教學論點,簡要列述於下:
一、藉聲音導入繪畫的基本元素:自遊戲中使孩子們更喜愛心靈表達媒介—─畫畫兒。
二、主題教學活動可以啟發孩子的想像力:其藉助主題故事的發展,可以具體的引導孩子推演其邏輯思維與生活經驗組合而豐富畫面,進而豐富其內心世界,也漸培育自信,這是郭老師的舊絕招;卻是現在教育的新政策。
三、繪畫可以測驗孩子的智力與性向等天賦本能,是郭老師奇康多年追蹤研究出的理論。
四、兒童美術教育的指導方式—因材施教的秘訣、澄清該教與不必教的疑慮。
五、兒童美育與其他領域學習的相關性分析。
六、郭老師判讀兒童繪畫語言分類表
畫面上呈現 |
本能(特質) |
性格(行為表現) |
備 註 |
|
1 |
上空式 |
空間概念佳 |
富想像力、推理能力佳 、內在語言強 |
若沒成功,易成為自我封閉者。 |
2 |
並列式 |
感性 |
記憶力強 |
|
3 |
平視式 |
理性 |
理智均衡 |
有一部分呈現「說明式」,這部分學生有口才流利、耐力強,哲高之本能。 |
4 |
誇張式 |
善辯 |
語言誇張、耐力強、固執 、雙重性格 |
若有1、3、4三特質更佳,即天才 |
表列名詞說明:
1.美術表現:在本研究中「美術表現」是指研究者指定學生寫生一株大葉植物盆栽的作品作為其畫面表現型式之分析資料。
2.上空式:學生繪畫時,採取鳥瞰式(自上往下看)的視點看整體的空間,其在畫面上表現形式即屬上空式。
3.並列式:缺乏前、後之重疊(立體)空間表現,而將前、後物皆並排列出(只有左、右關係)於畫面上。
4.平視式:作畫時視點與主角之中心(焦點)同位置,能在畫面上表現出前、後、左、右之近似於實物之作品。
5.誇張式:在比例或實物之相關位置上誇大表現局部或全體的表現類型。
筆者對220名某屆六年級畢業生在離校前夕做一次繪畫測驗,他們在一節課40分鐘內完成一張4開大的植物盆在觀察畫(就是一般所謂的「寫生」)構圖。將所收得的圖畫作品請郭老師一一作分析,他完全不認識當中的任何一位學生、不看學生在學校中的各種學習資料或學生本人、紀錄等,完全看著作品解說。以下是郭老師對這220名學生作品分類的統計表:
【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生美術表現型式統計表】
美術表現類型 |
1班 |
2班 |
3班 |
4班 |
5班 |
6班 |
上空式 |
1兼並列式 |
1 |
0 |
0 |
3 |
2 |
平視式–說明式 |
3 |
6 |
4 |
0 |
2 |
4 |
平視式 |
20 |
25 |
13 |
21 |
9 |
17 |
並列式 |
2 |
1 |
4 |
12 |
15 |
7 |
誇張式 |
7 |
3 |
0 |
0 |
0 |
3 |
特殊個案: 1. 畫太小 2. 無效畫作 3. 需要觀察或輔導 4. 智能較弱 5. 似於並列式 |
3 1 |
1 1 |
15 1 4 |
4 |
7 |
1 1 |
各班學生數 |
37 |
38 |
37 |
37 |
36 |
35 |
六年級學生總數 |
220 |
本次研究,個人有下列收穫:
一、郭老師的美術表現理論在這批六年級學生身上得到一點驗證。
二、這群六年級學生,研究者略有所知,郭老師奇康對他們全無概念,甚至幾乎為曾謀面。然而,他一一分類並向我概述學生本能表現情況,在資優學生群與智能較差者或幾名特殊個案中,郭老師都說得很對。也印證了文獻探討中幾位學者對兒童美術的論點。
三、這樣的分部情形似乎有常態分配的趨勢。平視式的人數最多,而上空式、誇張式與特殊個案都是很少數。
四、本能的表現是老師無法教的,技法、構圖佈局是可以透過分享、努力學習而進步的。個人從美術教育中,看到學生透過美術學習活動培養出的觀察力、耐心毅力、向學的意志都比其他課程所帶出的多。個人甚至認為美術教育可以培訓出其他科目學習所需的基礎能力,且效果好又符合兒童興趣,是教育政策擬定者與課程規劃者應觀察、留意、深思的議題!
幼教與特教界尊崇的學者Maria Montessori在《吸收性心智》一書中談到:「關於兒童具有吸收性心智的發現導致了教育領域的一場革命。」、、、「在此時期比之於任何其他年齡,兒童更需要明智的幫助。而對於其創造性建構工作的任何阻礙,都將減少他達到完善境界的機會。」又說:「教育成為對兒童的生命、對人類的心理發展提供幫助的事業,而不再是使我們的言論思想得以沿襲下去的強制性任務。」、、、「這便是教育嶄新的途徑:對發展過程中的心智活動提供幫助;增進其活力,加強其多種能力。」
期盼我們的報告能引起社會大眾正視身邊每位可愛的孩子。科技掛帥、繁忙寫臉龐的e時代父母,培訓自己對孩子的一份真愛:付出些許的耐心,陪伴孩童成長;聽聽他們的童言心語,是父母給孩子最美好的禮物!@*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