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2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管中維台北二十六日電)大西洋鮪類資源保育委員會(ICCAT)去年因台灣業者違規超捕,決議大減台灣大目鮪配額7成,重創台灣鮪漁業。台灣痛定思痛,配合減船及強化管理,終獲認同,明年配額全額恢復。學者認為,政府及業者不能就此鬆懈,應記取過去慘痛教訓,遵守國際保育規定,漁業才能永續經營。
去年此時,ICCAT因台灣業者2004年仍有違規超捕及海上洗魚情形,認為台灣採行改善措施不足以有效管理漁船繼續涉入非法、未報告、未受規範(IUU)漁業,因而決議將今年台灣在大西洋大目鮪漁獲配額自1萬4900公噸大幅刪減為4600公噸,並要求台灣強化管理及增加延繩釣減船船數,今年11月年會再檢討管理改善情形。
鮪魚是國際性、高經濟價值魚種,對台灣而言,鮪漁業是重要漁業之一,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統計,台灣遠洋漁業鮪漁業年產值達新台幣300億元,占整體漁業產值約3成。ICCAT大砍台灣在大西洋大目鮪配額,讓台灣鮪漁業遭受嚴重衝擊。
即使如此,台灣身為國際一員,仍遵守國際組織規範。
因應ICCAT要求,漁業署調整台灣在大西洋作業漁船數,安排42艘鮪延繩釣漁船停航,並籌措經費執行大型鮪延繩釣漁船160艘執行拆解減船,縮減漁撈能力;同時訂定管理措施,嚴格管理續留大西洋作業漁船,每艘漁船派駐觀察員,且定期赴南非開普敦及西班牙拉斯巴馬斯接受港口檢查,並調查遏止非法、未報告及未受規範(IUU)漁業,可說是付出慘痛代價。
這一年是攸關台灣鮪漁業存續的關鍵一年,漁業單位強化管理,業者也配合遵守規定,農委會在ICCAT會議召開前,不斷向國際溝通說明台灣的努力成果,積極尋求國際支持爭取恢復配額,獲得正面回應,讓農委會對恢復配額抱持審慎樂觀的態度。
今年11月17至26日ICCAT召開第15屆特別會議,議題之一即是檢視審議台灣管理改善成效,台灣代表團溝通說明台灣近一年來的努力,獲得肯定,ICCAT昨天通過全額恢復台灣大西洋大目鮪配額1萬4900公噸,但同時要求台灣仍須執行相關管理措施,明年提交報告再審議執行成效。
台灣在大西洋大目鮪配額全額恢復,讓漁政單位及業者鬆了一口氣,但學者提醒業者不能就此疏忽,更不可故態復萌,以免再度遭到國際間的嚴苛指責。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校長李國添指出,鰹鮪漁業是國際性漁業,國際要求在合理有效管理下進行資源開發,台灣應遵守國際規定,要「做應做的事」,國內法規應跟上國際規定,還要「做對的事」,政府應嚴格監督、業者應遵守規定,雙方應合作,才能讓台灣漁業永續發展。
漁業署長謝大文也認為,業者不論是經營本國籍或外國籍漁船,不能因配額恢復而鬆懈,今後更應遵守國際組織規範。
台灣大西洋大目鮪配額事件,讓台灣鮪漁業從遭逢危機到重生,也為台灣漁業上了寶貴的一課。事實證明,政府及業者應合作,遵守國際規範,正視資源保育的重要性,做好漁業管理,才能贏得國際認同,台灣漁業也才能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