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23日訊】自由時報記者李靚慧/專題報導
三年前,上海商銀新莊分行理專姜仁忠,在分行附近的便利商店買飲料時,認識了一名在便利商店打工的高三女生,那位學生憂心忡忡地告訴他,不管她怎麼努力,每個月總是存不了錢,她周圍的朋友也是,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姜仁忠要那位學生到分行來聊聊,得知她每個月打工所得僅1萬8000元,平常需要用錢時,就拿提款卡領錢,不知不覺錢就一掃而空,她周圍的朋友,甚至有人還辦現金卡去借錢。
當時姜仁忠建議她,每個月可撥出5,000元,辦理定期定額基金投資,而且設定在每月10日發薪日當天扣款。換言之,未來每個月的可開銷金額,將僅剩1萬3000元,那名學生在思考後同意這麼做。
沒想到,這個決定讓那名高三生,從此有了不一樣的人生。姜仁忠說,當時為了避免有太過劇烈的波動,選擇了一檔全球股票型基金,那名學生很有恆心地持續投資了一年多,結果報酬率達15%,遠比定存的2%高出數倍。
一年多之後,那名學生已畢業成為上班族,薪水增加了不少。於是她又跑到銀行去找姜仁忠,表示要再增加一檔基金,提高每月扣款的金額,這次姜仁忠建議她選擇較為積極的基金,以期能獲得較高報酬率,最後她選了一檔開發中國家基金。
姜仁忠估計,那位年輕人至今已持續投資三年,名下資產將近30萬元,數月前她決定將部分股票型基金獲利了結,然後轉投資每月配息的債券型基金,不過,每月原始的投資還是持續。
姜仁忠強調,現在許多年輕人,會給外界「月光族」的印象,其實是沒有養成強迫儲蓄的習慣。就以這名學生為例,她用三年的時間存了30萬元,但她周圍的有些朋友,卻已經成了消費過度的卡奴,做與不做之間,差距真的很大。
定期定額基金 育兒、退休好幫手
記者李靚慧/專題報導
隨著物價持續上漲,民眾總是抱怨,開銷愈來愈大、薪水卻沒增加、退休金更是不敢奢望,真不知退休後該怎麼辦?銀行業者提醒,其實只要及早開始規劃,不但小孩的教育基金不用愁,退休時當個「千萬富翁」也不是夢想。
根據兆豐商銀內部完成的一份試算資料顯示,父母若自小孩出生的第一個月起,就開始為他進行基金的定期定額投資,只要每月5,000元,以年報酬率5%計算,從出生起持續投資至25歲大學畢業為止,屆時就有290萬元的創業基金,但投入的本金只有150萬元。
如果這個小孩在畢業後,開始延續父母先前的投資,仍然是每月投資5,000元,到他65歲退休,總計40年的時間,投入的本金為240萬元,同樣以年報酬率5%計算,帳上的資產就多達760萬多元,再加上父母為其準備的290萬元,輕輕鬆鬆就成為了「千萬富翁」。
近年來,銀行業者積極推廣「退休準備自己來」的理念,建議民眾不要將多餘的資金放在存款裡閒滯,務必藉由投資來達到「錢滾錢」的目標。
以上述的試算為例,即使自己的父母,當年沒有為子女定期投資的觀念,子女長大了、開始工作了,也應該為自己的未來做準備,雖然剛出社會薪水不高,但每月只要節省三、五千元,固定進行投資,長期下來,這筆錢「長大」的速度,將會讓自己大吃一驚。
投資新鮮人教戰守則/保守加積極 善用平均成本效果
記者李靚慧/專題報導
要及早開始累積退休後的生活資本,除了有恆心的定期定額投資外,投資標的的選擇也不該馬虎;理財專家提醒,對於有意藉由基金投資來存錢的「投資新鮮人」,可採取「保守穩健」加「積極」的方式佈局,善用「平均成本」的效果,才能獲得較大的獲利機會。
上海商銀財富管理副理姜仁忠指出,他接觸過許多的投資新鮮人,大都對「投資」、「基金」沒有什麼概念,不過,即使沒有理財觀念,只要開始執行投資的第一步「強迫儲蓄」,二、三年下來,累積個二、三十萬元並不是問題。
所謂的「強迫儲蓄」,就是狠下心來在每個月的發薪日,就讓銀行強制扣薪5,000元,進行定期定額的基金投資,目前社會新鮮人的月薪約二萬多元,藉由強迫扣薪,可讓自己每個月省下5,000元來投資,不會到了月底又是一毛錢不剩。
至於在投資標的的選擇方面,不建議投資形同定存的債券型基金,可選擇「高風險、高獲利」的商品,雖然漲跌的波動幅度較大,但是基金漲多時,每月5,000元所購得的單位數較少;當基金下跌時,可購得的單位數也較多,如此長期投資、「攤平」之後,平均成本的效果、獲利的機會也較大。
跟銀行交朋友/投資起步早 信用跟著好
記者李靚慧/專題報導
要怎麼樣與銀行往來,藉以累積信用?以往銀行判斷客人的信用,大多是看他借了多少錢,不過,歷經卡債風暴之後,銀行已不鼓勵客戶過度借款,反之,不但積極推廣不擴張信用的消費方式,即使你不借款、但有存款與投資,也會被銀行視為「信用優良」的族群。
銀行業者指出,在卡債風暴發生前,銀行評估客戶的信用狀況,都是看他「有沒有借過錢」?如果曾經借過錢,還款紀錄也正常,想要再借款大多不是難事,導致敢借錢的客戶愈借愈多,最後卻發生倒帳無法清償的狀況。
經歷卡債風暴後,主管機關明定個人無擔保借款總額,不得超過個人月收入的22倍,銀行要借款前,也會檢視客戶的負債總額與還款能力;在此狀況下,銀行對於「累積信用」的觀念也有所改變。
例如銀行業者不再宣導擴張信用概念,而是建議民眾「有多少、花多少」,因此,愈來愈多銀行推出Visa金融卡,卡片連結至個人銀行帳戶中,雖然同樣可以刷卡消費,但是帳戶中沒有足夠的金額就刷不過,藉此遏阻持卡人擴張信用。
兆豐銀指出,卡債風暴過後,信用有瑕疵的民眾都無法再使用信用卡,Visa金融卡就是一個與銀行重新往來、建立信用的工具。此外,不想擴張信用的族群、學生族群,也都適合使用。
另一方面,銀行對於「信用」的評估也已轉向,包括國泰世華、台北富邦等銀行,對於申請房貸的客戶,也會同時看看他的存款、投資往來情形,即使過去沒有向銀行借過錢,但是確有多年存款、投資歷史,銀行對於此類客戶的放款利率,也會予以酌減。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