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變相展 構築台灣老中青水墨畫家容顏
【大紀元11月1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慧敏台北十三日電)台北市立美術館「水墨變相|現代水墨在台灣」展,由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蕭瓊瑞策展,邀請五十八位藝術家的五十八組件展品,透過「史」的觀點串聯台灣老、中、青各個世代水墨畫家,構築一道堅實的水墨脈絡與容顏。
戰後台灣現代水墨的發展,在創作者的年齡層上,余承堯最年長,出生於十九世紀末的一八九八年;其次是一度滯居紐約的趙春翔,此外又有廈門美專畢業的陳雨島,與建築師陳其寬和橫跨陶藝界的吳學讓,以及以密實筆墨營造巨大空靈氛圍的夏一夫等人。
他們都是自發性地在不同的機緣下,各自獨立從事「現代水墨」的實驗與創作。但就影響的層面及風氣的形成而論,崛起於一九六0年代初期的「五月畫會」創始人劉國松,仍是台灣現代水墨發展過程中,最具前衛性與倡導性的標竿型人物,他個人的影響甚至擴及一九七0年代的香港,以及一九八0年代後的中國大陸。
在一九六0年代的台灣現代水墨風潮中,作品以抽象形式為主軸,加入中國書法的筆墨趣味,而呈現出具有山水暗示的傾向者,蕭仁徵、劉庸、趙占鰲、馮鍾睿、李重重都是重要的代表。
其中,馮鍾睿曾經是「五月畫會」後期主要的支撐者與發言人;蕭、劉、李則是一九六八年之後成立的「中國水墨畫學會」最重要的參與者。趙占鰲居住台灣南部,較少參與畫會活動,但他蒼茫、枯寒的畫風,是生命情境忠實的寫照。
現代水墨在九0年代以後的台灣,因各種現代藝術表現形式的多樣化,尤其是裝置藝術的興起,而成為藝壇較不被注目的畫種;但水墨作為一種具有多元潛能與文化特質的媒材,仍有相當數量的年輕創作者,在這個路向上持續前進。
「水墨變相」展是一個從歷史整理角度出發的專題展,意在呈顯這個特殊的創作路向,在戰後台灣形成的各個面向及成果,期待有更多人投入創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