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生活點滴(三十)

Marco
【字號】    
   標籤: tags:

我想這個系列就在這兒告一段落了。這一年多的學習,對我的影響、衝擊很大!這是我接觸過最優秀而有趣的同學:彼此之間智識激盪的快意、令人叫絕的課堂互動,還有對老師或同學的觀點一刀見血的批判,都令人印象深刻。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授課之精采賣力以及其中寬廣的國際觀,贏得大家打從心底的尊敬。這兩年中文大學的EMBA program在倫敦金融時報的排名中,名列世界第十五,絕非浪得虛名。

而在竹科與B一塊兒工作的這半年多,則讓我感到自己見識的淺薄與處世的不成熟。他從不吝惜與我分享他的所學或見解,兩人因做事方法或看待角度不同產生衝突時,他直指我思慮不周全之處;同時,他也永遠不放棄與一臉不高興的我,一再一再地溝通。

回頭看看以前的文章,再翻翻幾乎堆滿書櫃的講義,對讀者在商管知識方面的提供,我感到非常汗顏,所以想在這兒先打住,也許等到我真的能寫出一點東西來時,再與大家分享吧。

我還要感謝班上的那位媒體人對這個專欄的友情贊助,他的散文或詩歌使這個系列柔美許多。最後我還是要藉他之前發表的小品「又見藍天」,為EMBA生活點滴系列劃下句點,因為這不僅是我對自己的反思,也是我對讀者們的祝福。

親愛的朋友們,我們有緣再會了!

*********************************************************************

又見藍天

不知道在神的眼中,什麼樣的生活才是一個真正「人」的生活?

愈來愈渴望可以真心過日子。當我在風裏,耳盼盡是風聲鳥鳴,我深受慰藉,心中無比感謝;每每跨上腳踏車,自己不禁就會笑了出來,生命的存在彷彿只是為了禮讚天地。

暫別職場重回校園這兩個月,是我感覺自己最健康的日子,好像陽光下的黃金葛,葉子油油綠綠,生意盎然,不為任何目的。我終於可以好好看看光影在我書桌上的游移、路邊小花的艷麗,還有那向我表示善意的小狗,它眼中對這個世界的驚奇——這都足以讓我展顏良久,讚嘆大自然的美麗。

有天傍晚到屋後的小路去看夕陽,遇見幼稚園時的老師。她起初不太確定是我,我主動跟她打了招呼後,她真是滿心歡喜,竟然還唱起了當年我與其他兩個小女孩兒一起去參加歌唱比賽的歌「捉泥鰍」。這是令人難忘的回憶:當時大家年紀小,不懂得什麼叫緊張,還糊裡糊塗拿到第一名,獎金一千塊。我們一人分三百,剩下一百買禮盒送給眼前的這位老師。我聽她唱著歌兒,夕陽照在她樸實的臉上,我覺得很動人。

真感謝我的這枝筆,他在我跌跌撞撞的這幾年,伴我到今天。我也知道當我望向藍天,當我數著山的稜線,我將真心度過每一天。(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到了決定畢業論文題目的時候了,校方找了一個週日邀大家去陽明山與系所教授會談。我搭同學的車一起去「郊遊」。到了飯店,車位已經不太夠了,我們這台樸素的房車好不容易在保時捷休旅車與白色BMW中間勉強找到一席之地,準時進場。
  • 這兩天的「金融機構與資本市場」課程,一向勤奮認真的小P缺席了,因為父喪。按理說大家只要知道,奠儀輓聯一樣都不會少,以同學們的社會地位,告別式可以相當隆重盛大。
  • 形容一個人世事歷練豐富,見多識廣,可以說他「閱人無數」。我覺得「閱」這個字用的真好,「讀」一個人真的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 竹科的工作環境算不錯了,林木扶疏,只是我想大部分的竹科人鮮少有這種心情去欣賞這片綠意。在與B同學「朝夕相處」後,現在我覺得除了「總經理」這個頭銜很好聽之外,生活品質就沒什麼好羨慕的了。我想其他的「科技新貴」,在風光的職稱與筆挺的西裝背後,多多少少也有一絲無法常常陪伴家人的無奈吧。
  • 有一天辦公室只剩我一人時,B走進來與我談起組織中的問題,他正在為如何管理公司中的 A player (明星球員)而傷腦筋。兩個人在白板上畫了半天,心想不知可否藉由組織型態的調整,解決或至少舒緩這個問題。
  • EMBA是為在職人士開設的,雖然我們具有學生身分,日常工作仍然佔據絕大部分的時間。這集我們就來談談「工作」吧。
  • 同學們要去大陸參訪以及與當地一所著名的大學作學術交流了。班上有幾人因故無法成行,我是其中之一。我想大家感情這麼好,在那兒一定會十分快活,這趟旅行真令人羨慕。臨行前,古靈精怪的學藝特別發信「警告」大家。
  • 今年清明節,我們無法回去掃墓,但我忽然明白,清明的意義從來不只是一束花、一炷香。真正的祭奠,不只是銘記逝去的親人,而是在心中點燃一盞不滅的燈;是不讓那些遭迫害的生命被遺忘,讓他們的信仰得以延續;是讓活著的人依然懷揣希望,更是堅守他們未能走完的路,讓正義與真相薪火相傳。
  • 清明,把死去的和活著的人連在一起,陰鬱而沉重,它讓人的感情變得脆弱。對故者的緬懷,對生命的思索,在生與死的對話中禪透生之意義。心靈由陰鬱而透明,進而變得輕鬆、愉悅。
  • 東方文化陀山鸚鵡的名言,應沿襲原話為好:嘗僑居是山,不忍見耳!鸚鵡的境界亦於此,陀山曾經擁有,今生彌足珍惜!故鄉常州為筆者曾居地,我將其揣入懷中,時時因故人的遭遇和幸福唏噓雀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