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藥,又名天臺烏、白葉柴、矮樟,是樟科常綠灌木植物。關於它的藥用,曾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相傳在漢朝浙江某縣,有姓劉、姓阮兩位青年,為醫治村上流行的心痛病,遠離家鄉上天臺山採藥,隨身帶的乾糧吃完了,而藥仍未採到。後來,他們打聽到這種藥產在桃源洞一帶,就向該洞奔去。走過一道山嶺,只見前面水潭邊有兩個少女,一著紅衣一穿綠襖,朝著他倆微笑,還叫著他倆的名字,兩人非常驚奇,忙問:「彼此素不相識,姑娘怎知我倆名字?莫非是仙女?」兩位姑娘點點頭。穿著綠襖的姑娘說:「我叫碧桃,她名紅桃,家住桃源洞,今日特來請你們前去做客。」
劉、阮二人隨倆仙女進入桃源洞後,才知這姐妹倆是天上司藥的仙女,奉命在此看守仙藥——烏藥。他們彼此間一見鍾情,相親相愛,不知不覺半年過去了。一天,劉對阮說:「我倆入山已久,藥還未採到,如何是好?」兩人正在發愁,只見仙女捧著仙藥走來,說:「兩位專來採藥,歷盡艱辛,現特以此烏藥相贈,可治心口痛。」第二天一早,兩位仙女送他倆上路,難分難捨,依依惜別。
劉、阮二人回到家鄉,村裏已景物全非,全村父老均不相識。後找到一位百歲老人,他說在兒時聽祖輩說過村裏有兩位祖公上天臺山採藥,後來音訊全無。劉、阮聽後,大吃一驚,想不到入山才半年,人間已七世。他們將烏藥種到園中,一夜之間已是滿園翠綠,稍後將烏藥分贈眾鄉親治病,療效非凡。三個月後,劉、阮又返天臺,桃源洞已是岸壁生苔、霧鎖洞口,仙女不見了,而洞邊卻多了兩座山峰,形似仙女,這就是現在的「雙女峰」。由此,天臺烏藥美名大振,享譽海內外。
烏藥入藥首載於《開寶本草》。它性溫味辛,入肝、脾、腎經。具有順氣、開鬱、散寒、止痛等功效,能治氣逆,胸腹脹痛,宿食不消,反胃吐食,寒疝腳氣,小便頻數等證。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烏藥內含生物鹼及揮發油,有增加腸蠕動、興奮大腦皮質、促進呼吸、興奮心肌、加速血液迴圈、升高血壓等作用。
烏藥除配方外,尚能配製成多種成藥,如烏金散、開胸順氣丸、烏藥散、香附散、木香順氣丸、十香止痛丸等。用於寒凝氣滯所致胸腹諸痛證。本品辛散溫通、散寒行氣以止痛。治腎陽不足、膀胱虛冷之小便頻數、小兒遺尿,常與益智仁、山藥等同用,如縮泉丸。
文章來源:中國中藥材GAP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