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台灣病在人心不安 佛學者建議去瞋除貪

人氣: 8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10月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張聲肇台北七日電)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退休教授陳炯彰今天表示,台灣這個有機體病了,病在人心普遍不安,根本解決之道,應把宗教教育導入教育體系,要快速解決這個問題,「拿掉瞋心」會比「滅除貪心」更有效。

陳炯彰在九十五年度果庭書院學術文化講座上,以南傳佛教國家僧俗聯繫緊密、社會重視佛教「內斂」之禮為例,說明泰緬寮等佛教傳統深厚的國家,忍讓、與人為善、不報復、不暴力等「核心價值」深植人心,已內化為文化傳統與生活方式,因此人心祥和,治安也最好,比回教國家更好。

最近剛從越南等中南半島國家考察返國的陳炯彰教授說,泰國、緬甸的犯罪率只有千分之二,台灣、日本約千分之二十,美國則高達千分之四十,南傳佛教國家治安好,可歸功於人民以「退一步想」的方式相處,大家互相尊重,因此較能相安無事。

他告訴中央社記者,出家人佔總人口的比例,也可看出宗教對社會治安的影響─寮國約千分之十五,泰國有千分之五,台灣約千分之一點五。他說,出家可以讓有才華的人盡情發揮潛力,看輕出家人是「我執」太重。

談到台灣的宗教現況,陳炯彰認為大家既然尊重宗教自由,卻不將宗教教育導入學校體系,僅以寺廟、財團法人或基金會方式「民間發展」,效果較為有限,不如堂而皇之按人口比例把佛教、道教、儒教、回教、基督教等宗教的核心價值,直接透過教育體系,傳輸給莘莘學子。

陳炯彰說,在兼顧國家利益與個人主義的考量下,台灣社會最重要的是要把「瞋心」拿掉,甚至暫時「包容貪心」都無所謂,儘管貪瞋痴是人生煩惱源,以免走上永無止息的鬥爭、內耗、向下沉淪之路,最近一連串台灣競爭力倒退的報告,就是很好的警訊。他建議台灣各界熟讀歷史,並參考佛教的與人為善等價值觀,思考「共同成長」─包括與鄰國的課題。

深入經藏的陳炯彰對台灣人,特別是年輕一代的台灣人,深具信心,認為他們是「尚待雕塑的璞玉」,只要教育得當,他們將在這激烈變化的全球化時代,找出一條康莊大道。

今天的文化講座主題是「佛教的學術與實修─傳統與現代的對話」,邀請林崇安教授、惠敏法師、藍吉富教授、噶陀仁珍千寶仁波切、蕭金松教授、明光法師、熊琬教授等佛學界碩彥,就南傳、北傳和藏傳佛教的學術趨勢,如何在傳統與現代、學術與實修中取得平衡點,舉行四場研討。

果庭書院是熊琬教授為發揚先翁熊公哲(號果庭)家學而設立,旨在倡導書香社會,結合人文與生命,推動兩岸及世界文化交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