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中藥的煎法,如先煎、後入、包煎、及煎煮豆燃萁時間等,均與成人煎法基本相同,但煎煮次數和煎出的藥量和成人不同。小兒藥量雖較少,但煎煮前也應該用適量的清水浸泡半小時,所加水量以藥物浸透後略有剩餘為度,不能太多。
煎煮開始時用大火,煮開後用小火,解表藥煎10分鐘,清熱藥煎煮10-15分鐘,補益藥需煮半小時左右。一般中藥煎一汁即可,不需煎熬二汁。煎好後倒出藥汁壓搾一次,將余汁搾盡,如果藥量較多,可以進行濃縮,。方中若有芳香類後入的藥物,應在濃縮後再投入,以免氣味揮發,影響藥效。藥量的多少,應根據小兒年齡與病情而定,一般學齡兒童為200毫升-250毫升,幼童及幼兒為150-200毫升,乳兒為60-100毫升。
小兒服用中藥要注意三點:
(1)根據疾病的性質確定服藥次數:原則上新病急病服藥次數要多,慢性病要少一些,。根據專家經驗,如感冒高熱、小兒肺炎等,一是內可服4-5次湯藥。而哮喘則根據以病規律,在發作前半小時服一次,另再服二次;如果晝夜持續發作者,一日內服藥次數也不得少於三次。但疳證、貧血等慢性病,一內胎服二次湯藥即可。
(2)掌握正確的餵養方法:小兒服湯藥不能急於求成,尤其乳幼兒每次餵藥時,可以吃幾口藥,喂少許甜食,慢慢再喂。雖然麻煩一些,但能保證藥液全部服服下,避免嘔吐。乳幼兒常因抗拒服藥,餵藥時必須固定頭手,用小藥匙將芭液放到期舌根部,使之自然吞下,切勿捏鼻,以防嗆入氣管。
(3)加用適量調味品:藥味酸苦,可加入適量白糖、冰糖等。若方中有清熱解毒的中藥,如黃芩、黃連等,右用增加甘草量的辦法,減輕苦味,,有利於小兒服用。 此外,小兒服用丸劑、片劑,必須研成細末調服,散劑可調在米湯、豆漿內服用。昏迷的病兒,可用鼻飼法給面子服中藥,用針筒抽取藥液後徐徐注入。如鼻飼散劑,由於小兒鼻飼管較細,必須調得非常稀薄,最後還要注入少量開水,以免造成管子阻塞。 (王業龍)
來源: 百拇醫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