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深耕援外行動 國際醫療行動協會盼如蒲公英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10月23日報導】溫馨台灣情-NGO專題系列之三(中央社記者陳鈞凱台北二十三日電)替流亡藏人的小孩採購內褲、拖鞋等用品,幾乎沒有人會相信,這是台灣海外醫療援助的項目之一,「台灣國際醫療行動協會」的一群年輕醫生們,正默默在南印度等地從事援外工作,因為他們相信,照顧當地人實際需求是第一要務。

儘管拿著買內褲、拖鞋、吊衣繩的單據,很難向一些早已認定海外醫療援助就等同於「買藥、送藥」或「蓋醫院」的贊助者解釋清楚,到底效益何在?但台灣國際醫療行動協會(iACT)認為,這就是當地亟待解決的民生問題。

南印度流亡藏人社區內的南卓林寺院,三千多名難民中,上千名是兒童,洗淨了就攤在地上曝曬的衣物,孩子們光著屁股、打著赤腳四處玩耍,這些看似再正常不過的日常情景,任誰第一眼也不會想到,這些是造成當地兒童嚴重皮膚病的癥結所在。

國際醫療行動協會不只提供當地難民短期、物資性等的醫療協助,並且進一步去發現問題背後的關鍵,從二零零一年起,就持續在南卓林進行田野調查的iACT副秘書長周梅珠表示,這就是iACT成立的精神,不只醫療,更從人文角度出發,因為要對抗的不只是疾病,還有造成疾病背後的社會文化問題。

台灣九二一地震過後,原本只是抱著嘗試心態,仿照無彊界醫師組織而成立的iACT,有二、三十名,不過,三十歲左右的年輕醫生、護士及公衛學者們,由初始的一股衝動與熱情,經過這一段日子以來的實驗,已經發展出與一般援外非政府組織截然不同的理念。

「援外工作不是神聖事業,更不會讓人成為史懷哲,變聖人,從此走路離地三尺、頭上有光環」,iACT理事長、署立花蓮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陳厚全這麼說,希望扭轉志工的神聖觀念,iACT的成員們,個個都把海外醫療援助當成是一份工作,反而能夠走得更長、更久。

正因為深信義工、志工的熱情再多,時間一久也會消耗殆盡,蜻蜓點水式的奉獻,根本達不到長期深耕、經營的目的,因此,iACT還引進「全職」、「派駐」觀念,採保障薪水方式,讓原本就享有優渥待遇的醫護人員們,可毫無後顧之憂,深耕對各地難民的援助行動。

陳厚全說,有這些長期駐地的開路先鋒,其他只能趁著私人休假機會、短期投入的醫生們,才能在一抵達當地後立即上手,精準解決當地的問題。

這樣的作法卻也為iACT原本就拮据的經費,造成負擔,因而只能把整體心力,放在馬拉威、南印度及泰緬邊境等地的難民援助上。

「為什麼要來非洲」?過去在馬拉威義診二年的陳厚全,曾被當地的一名老農夫問倒,早上看日出、晚上數星星,生活自得滿足的當地人,到底為什麼需要外國人的援助?援外的意義是什麼?是真的幫忙,抑或變成打擾?

陳厚全說,這也是所有iACT成員都在思考的問題,雖然還沒有答案,但可以確定的是,從人文角度出發的iACT,始終把援外看成是平凡的工作,沒有英雄主義,沒有優越感,才能在熱情之餘,還能冷靜、專業踏實的針對問題採取行動。

就像是以「蒲公英」為標誌的iACT,小寫的「i」代表謙卑的人類,大寫的「ACT」點出惟有行動才有大力量,展望未來,台灣國際醫療行動協會只盼如蒲公英般,在有需要的地方,能夠生根發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