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博彩app推荐 shouye
走進自然

「植物,也有情緒」給觀眾耳目一新的視野

放眼看生命 奧妙無限多

【大紀元1月5日訊】(大紀元記者謝銀峰台中報導)上週六(12/31)在台中新光三越9樓法雅客書店,本報與博大出版社合辦「植物,也有情緒」講座,邀請該書中文版編輯暨宜蘭大學助理教授許凱雄暢談美國測謊專家巴克斯特(Backster)四十多年的研究,發現植物、雞蛋、菌類甚至與人體分離的白血球等不具感覺器官的生物竟具有感應能力,挑戰了現有科學的定義,也激發聽眾重新思考對生命的看法。

巴克斯特原為了情報工作而使用測謊儀,1966年他給植物澆水時,連接葉片的儀器竟畫出一種曲線,顯示和人相同的情緒反映,他吃驚不已。有一次他動念想用火燒掉植物葉子,只是想,還沒動作,指針立刻做出劇烈反映,使他意識到植物有知覺、感情,知道他想什麼。這些驚人的結果促使他展開相關研究。

一步步的,巴克斯特走近微小的生命,看到他們不為人知的一面。例如他將未受精的雞蛋連上電極,發現有和處於孵化期的雞蛋心率相同的曲線;也發現優格當中的益生菌是活的,會對其他優格中被加入伏特加酒殺死的益生菌產生反映。更有一次他的夥伴Steve看到雜誌內養眼畫面時,從Steve身上採集來,接在儀器上的白血球竟做出劇烈反映,這使他得知從主體上被分離的細胞仍和主體有一定聯繫,也令Steve改變原有固執的觀念。

然而巴克斯特的研究迄今難以被主流科學界接受,主要原因是實驗重複的困難。許凱雄說,巴克斯特做出的具代表性的實驗有一個共同因素,就是當下他動了真念。之後重複同樣的實驗,若存有試驗的念頭而非真念,植物會知道,就無法做出相同結果。因此實驗設計必須考慮到植物有感知能力的因素,但許多科學家不相信,也不願遵守。

生命本身的複雜性,可能遠遠超出物質層次,很難被現有科學手段所探測。許凱雄說,目前生命科學對物質的認識已經相當精細,但仍說不清楚生命到底是怎麼回事,因此有些頂尖的科學家,後來選擇走入宗教、神學領域去追尋真理。現場他也預告精采的《植物,也有情緒》將於黃曆年的前後與讀者見面。(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