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文藝講座(一)

「植物,也有情緒」給觀眾耳目一新的視野

放眼看生命 奧妙無限多
font print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月5日訊】(大紀元記者謝銀峰台中報導)上週六(12/31)在台中新光三越9樓法雅客書店,本報與博大出版社合辦「植物,也有情緒」講座,邀請該書中文版編輯暨宜蘭大學助理教授許凱雄暢談美國測謊專家巴克斯特(Backster)四十多年的研究,發現植物、雞蛋、菌類甚至與人體分離的白血球等不具感覺器官的生物竟具有感應能力,挑戰了現有科學的定義,也激發聽眾重新思考對生命的看法。

巴克斯特原為了情報工作而使用測謊儀,1966年他給植物澆水時,連接葉片的儀器竟畫出一種曲線,顯示和人相同的情緒反映,他吃驚不已。有一次他動念想用火燒掉植物葉子,只是想,還沒動作,指針立刻做出劇烈反映,使他意識到植物有知覺、感情,知道他想什麼。這些驚人的結果促使他展開相關研究。

一步步的,巴克斯特走近微小的生命,看到他們不為人知的一面。例如他將未受精的雞蛋連上電極,發現有和處於孵化期的雞蛋心率相同的曲線;也發現優格當中的益生菌是活的,會對其他優格中被加入伏特加酒殺死的益生菌產生反映。更有一次他的夥伴Steve看到雜誌內養眼畫面時,從Steve身上採集來,接在儀器上的白血球竟做出劇烈反映,這使他得知從主體上被分離的細胞仍和主體有一定聯繫,也令Steve改變原有固執的觀念。

然而巴克斯特的研究迄今難以被主流科學界接受,主要原因是實驗重複的困難。許凱雄說,巴克斯特做出的具代表性的實驗有一個共同因素,就是當下他動了真念。之後重複同樣的實驗,若存有試驗的念頭而非真念,植物會知道,就無法做出相同結果。因此實驗設計必須考慮到植物有感知能力的因素,但許多科學家不相信,也不願遵守。

生命本身的複雜性,可能遠遠超出物質層次,很難被現有科學手段所探測。許凱雄說,目前生命科學對物質的認識已經相當精細,但仍說不清楚生命到底是怎麼回事,因此有些頂尖的科學家,後來選擇走入宗教、神學領域去追尋真理。現場他也預告精采的《植物,也有情緒》將於黃曆年的前後與讀者見面。(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將於6月25、26日舉行的2005未來科學與文化研討會的第一個專題研討會,將由心理醫師Dr. Franci Prowse,闡述舉世聞名的美國測謊儀專家與植物研究學者——巴克斯特(Cleve Backster)對於植物一連串的實驗與研究,為研討會的專題發表隆重揭開序幕。
  • 中國古諺:萬物皆有靈。今天這句話被科學家實實在在證實了。以測謊儀開展植物研究而聞名於世的巴克斯特(Cleve Backster)23日舉辦新書發表會,由該書總編輯Franci Prowse女士代為出席,Franci Prowse於現場透露幾則食物的相關實驗,讓人大感訝異,像是香蕉會聽人與人之間的交談並且會受人交談的影響,還有實驗發現雞蛋原來會被嚇昏。
  • 多才多藝的心靈治療師法蘭西女士(Franci Prowse),是舉世著名的巴克斯特先生-以測謊儀發現植物有高級溝通能力者-的研究夥伴,以及其研究論述的作者。在研討會第一場專題精采的演講,盛大揭開會議的序幕。
  • 一說到鳥類,人們可能會馬上聯想到飛行,但事實上,有些鳥類不會飛行,例如主要生活在南半球的企鵝。但既然這些鳥類被歸類為鳥類,為什麼牠們不會飛呢?
  • 在IKEA停車場外發現的一株寄生植物「列當」,是索羅古德走上植物學家之路的起點,本次旅程也將從這裡出發。索羅古德將會帶領我們,徒手爬上英國與愛爾蘭的濱海絕壁,在崖頂和列當共享落日餘暉;走進南非多肉植物生態區,一睹你絕不會認為長得像植物的鞭寄生……
  • 我不是有合格證照的攀岩專家,我不懂行話、不會繫繩、不會打結,但為了尋找植物,我一輩子都在練習攀爬。我背抵著山壁,一寸寸往下移動,掌心直冒冷汗。別往下看。一點一點地,我挨到突出的一塊岩石上,岩面只有三十公分寬,而且比我想像的還要不平穩,不過我可以坐在上面,雙腳伸出邊緣擺盪,這倒不會太難。在這魔幻的一刻,天地間只剩下我與這些特別的植物,以及頭上、腳下、身後的多佛白崖,還有在眼前無盡延伸的海峽——甚至不會有人看見我在這裡,或許這樣也好,不然要是有人看見了,肯定會聯絡救難隊出動。
  • 裂瓣朱槿蒴果長橢圓狀圓柱形,但極少結實,種子平滑。常作庭園觀賞或作為綠籬植栽。葉搗敷腫毒,能拔膿生肌,治腋下生瘡、腫毒。
  • 原產墨西哥的野生種向日葵,因民國89年滿載葵花子的貨輪,在彰化外海擱淺,種子漂流至沿海溼地。
  • 原產於南美洲熱帶環境的水域,為浮葉性多年生草本。根生長於水中底泥,莖綠色或紅色,菱形葉片互生聚集在莖端放射狀排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