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看下列的數字,你便知道樂觀有多重要:
.百分之七十的國中生想過自殺。
.百分八十的孩子並不開心。
.百分五十的老師很憂傷。
.百分八十三點三的媽媽活得很痛苦。
.父親的辛苦指數是七十點一。
…
…
…
努力向學,擁有高成就,高社經地位,最後落得不開心,很憂鬱,想自殺,你又做何感想?
我還在醫院替心理病患排愁解憂時,便有一位醫生同事讓人不捨,白天他是個好醫生,盡心盡力替病人的病操煩著;他每天都等著下班,用最快的速度跑到我的診療室,坐定下來,便是一堆苦水。
前後三個月,他都是白天當醫生,夜裡當病人,為自殺所苦,我明白他的經歷,太多事情與他無關,但他必須受。
我可以提供他一些方法,卻無法使時光倒流,我常這麼想,如果可以提前教孩子樂觀,也許挫折免不了,但至少有方法度過危機,不是嗎?
他使我想起幾位熟悉的作家。
我一直莫名其妙的喜歡三十年代的中國老作家與川端康成及三島尤紀夫等日本老一代作家的作品。川端康成的文學浪漫的東方美,《伊豆的舞娘》、《雪國》、《古都》、《千紙鶴》等等作品,全讓人印象深刻,可是現實生活中的他,並沒有因為文學的成就而開心,一直活在膽怯而閉鎖的殼裡,終生為憂鬱與苦惱所困。
他的小說一直有私小說味道,情調比較低沈、哀傷,多少與他的心境有關,而這種心境源於小時的孤苦所形塑的。
三島尤紀夫的下場便更慘了,他集文學家、藝家、浪漫主義者於一身,才華洋溢,一生創作了四十部小,十八本劇本,本本精彩,但卻被孤獨的人格所苦,最後以切腹自殺結束人生。
國學大師王國維,作家老舍、三毛的死,多半也與性格有關,而這些性格不得不讓人聯想及我們所忽略的樂觀教育。
我愛畫,每次旅行都會買一些畫回家,但可不買梵穀的畫,不過懂得欣賞,這位只活了三十七的畫家,幾乎用一生的精力瘋狂作畫,他畫家有些特別的色調,用色異於常人,後代的精神醫生診斷認定,他生前患有躁鬱症,被其所苦,這也就難怪,他會割下自己的耳朵了。
海明威是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生前出版了十四部小說與短篇故事,是美國最喜愛的作家之一,但卻患有憂鬱症及偏執,在五十七歲那一年,舉槍自殺身亡,留下《戰地春夢》、《老人與海》、《雪山盟》、《戰地鐘聲》等等膾炙人口的作品。
這些畫作家我全喜歡,也為他們惋惜,如果這些人沒有這些心理困擾,會不會有更多創作?如果有人教他轉個彎,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生會不會更有光彩,如果是,誰來教他們轉個彎?@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