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到美國的幾年,每每中國同學聚會,大家都會輪流買酒來作東。美國的煙草和酒類都是專賣,各個州週末限制賣酒的規定各異:比如賓夕法尼亞州週日什麼酒都不能賣,而馬里蘭州則僅僅是不賣烈酒,葡萄酒、啤酒照賣不誤。關於酒的規矩也是多多:如大學校園禁酒;公共場合不能飲酒;飯店若賣酒則需要酒牌。美國法定可飲酒年齡是21歲,酒吧如賣酒給不足齡的青少年則有被罰款或吊銷執照的可能。
我們來美時早過了21歲,去買酒是不會有麻煩的。個別長的少相的人則需帶著駕照或護照等有照片的證件出示給賣酒人。麻煩的是進入賣酒的商店以後,面對琳琅滿目的酒名品牌和包裝,就已經有微醺的感覺了。各個國家、產地的各類酒都有,名目繁多,讓人有一種無從下手的感覺。我平時跟女性友人對飲的時候多,所以首選當然是葡萄酒。可又對葡萄酒那些古怪的名字不甚了了,通常是隨便挑一瓶就落荒而逃。有時運氣好,隨手拿的某瓶酒味道不錯,但下次再去時卻又記不起曾經買過的是什麼酒了。
在華盛頓讀書時同學朋友圈子裡很難找到酒知己。讀書時關係比較接近的三個美國朋友,一個因為宗教信仰關係,酒茶咖啡從來都不沾口;一個對酒類不感興趣,根本不知道微醺是什麼意境;第三個曾經是一個酗酒者,花了很多錢做了很多心理咨詢才成功戒掉的,現在滴酒不沾。不過,周圍的友人中也有酒中高手在。
記得那年跟一幫教授和同學去緬因州的波蘭市開會,在招待會上,可愛的比爾教授拿著他的破舊的錢包逐個給他從前和現在的學生買酒喝,他好像知道他們的偏好,給每個人買的酒都不一樣。招待會後我們意猶未盡,一起去比爾教授的房間。一進去才發現,紅葡萄酒的瓶塞已經打開了,白葡萄酒正埋在冰桶裡。原來他早就準備了幾瓶好酒,等著大家去喝呢。
比爾儼然一個品酒專家,向我們侃侃而談:紅酒應該在客人來到之前打開,讓酒跟空氣接觸一下,透透氣,這樣才會喚醒紅葡萄酒的醇香;而白葡萄酒則應該冰鎮,在客人到齊後開瓶現喝。比爾給大家都斟上一杯紅葡萄酒,邊晃動邊放在鼻子下面聞。接著又介紹起飲酒的學問:紅葡萄酒應該是用口小肚大的酒杯來盛,手托著酒杯肚,以便手上的溫度傳到杯中的酒中,這樣酒中的果香就能很好地飄逸出來。酒入口中,要用舌尖、舌面、舌根來分別感受葡萄酒的不同特質,最後下嚥才是餘味無窮。
比爾房間在很高的樓層上,整個落地窗面向大海,海和樓之間是星星點點的萬家燈火。微微晃動著酒杯,聽著耳邊忽遠忽近的輕言笑語,此情此景就好像多少年來一直在夢境中出現的一幕,不由讓人感慨今昔何昔!
我曾經用看亦舒小說得來的香檳酒知識來假裝行家,對著比爾慨歎,有朝一日能喝上克魯格香檳就好了。比爾笑了,他告訴我不懂酒的人才以克魯格為榮耀,好的酒應該是能讓人消費得起而且好喝,美國就有不少的好葡萄酒。比爾給我開了一個酒單,上面寫著紅白葡萄酒由干至甜的名稱及推薦產地。比如喜歡干白可以買Pinot Blanc和Chardonnay;喜歡甜白可以選Late Harvest Riesling,Chenin Blanc,Gewurztraminer,或Johannesburg,介於中間的是Sauvignon Blanc和Pinot Gris;喜歡干紅首選是CabernetSauvignon,Shiraz Syrah 和Petite Sirah;喜歡淡些的可選Gamay Beaujolais;介於中間的是Pinot Noir和Zinfandel。好的葡萄酒大都出在美國西海岸,比如加州、華盛頓州和奧勒岡州,那裡陽光充裕,早晚溫差大,且土質適合優良葡萄生長。如果年景好的話,雨水適宜,葡萄優質,那年的葡萄酒就是收藏家的最愛了。
有了這個酒單,從此進酒鋪就理直氣壯了。幾年下來居然也「收藏」了二三十瓶可望增值的葡萄酒。這些酒都放在家裡某個安靜的角落,不讓老公發現,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實在太差了。有次和他一起逛到一個賣酒的超市,我抱起四五瓶葡萄酒,踱到藥房,老公正百無聊賴地伸著胳膊測量血壓打發時間,看到我懷中的瓶子,血壓儀上的數碼忽地一下就躥上去了。我連忙給他施「降壓靈」,安慰他說只是拿過來給他看看,一會兒就放下,今天至多買兩瓶。等我把酒放到一邊,再回來看時,果然那血壓儀上的數字就恢復正常了。
我就像一個葛朗台,守著我的酒,並不捨得喝,每過一陣把酒搬出來看看,心中已滿是歡喜。憧憬著有一天,跟親密的一二朋友把酒臨風。【中國食療網】(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