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觀的影響很大,心理學家馬汀.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從事二十年的研究發現,悲觀者比較容易沮喪,在學校及社會工作的表現明顯偏差,身體健康也明顯比不上樂觀者。正因為如此,樂觀變得很必要。
但悲觀還是無所不在,至少有三方面的理由,常常令人沮喪。首先是,來自家人的壓力,愈親的人往往傷人愈深。如果不幽默樂觀一些,很容易被這些無法預期的情境打敗。
我媽媽便是個好例子,她屬於凡事都往壞處想一型,明明整個屋子都乾淨,還有一處有黑點,她看見的便是黑點。
如果不樂觀一些,那麼你會得神經病。
她往壞處想,我必須往好處,高喊: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社會的氣氛讓人很悲觀,經濟看黑,文化貧乏,就業無望……連帶影響小孩的小小心靈。如果不樂觀一點,遲早會有憂鬱症。
至少樂觀的人明白如何使自心理健康,比方說:
1.承認自己有麻煩,這樣才會在必要時尋找協助。
2.明白自己的優點與缺點,這樣才不至於被完美主義纏身。
3.擁有解決問題的辦法,十八般武藝總比一樣武藝好得多。
樂觀,是人生的〈遠期支票〉,每個人都該有,而且放在身上,以備不時之需,當人悲傷或者憂鬱時,可以提取度過難關。
學校壓力少不了,比方說,有些老師很在乎遲到五分鐘,他覺得那是規矩,忘了他們只是個小孩,你便必須站在孩子的立場,當他的心靈出口,可是求人不如求己,如果孩子懂得樂觀,也凡事往好處想就好多了。
兒子說:「他一定心情不好,算了,別理他,再原諒他一次。」
說這話的時候,連他都忍不住笑了。
成長的壓力更大,有時是大人,有時候是小孩子的青春期,不僅他們煩,連同父母都煩,沒有一點幽默,肯定很慘。
有人說,最慘的是,媽媽的更年期遇上女兒的青春期,一家便兩隻怪獸,怎麼辦?
「兩個瘋子,吵完再通知我?」
「你們倆的荷爾蒙又在告狀了嗎?」
母女倆聽完又氣又笑,反而我成了受害者。
壓力如此多元,怎可不樂觀一下。@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