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589歲的老藥鋪永安堂

人氣: 2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9月26日訊】589年老藥鋪永安堂,靠的是「實與名副,財以道生」的祖訓,結出史業鼎盛,飲譽京城之果。
 
內有永安 外有同仁
 
說起北京的永安堂,這可是一家「名老字號」藥店。早年的地址:位於齊化門(朝陽門)內大街215號,即原東四牌樓東南角兒。兩層樓面,門楹中央懸掛「永安堂」顏體楷書匾額和「采雲」、「煉月」的金字牌匾分掛兩端,顯著莊重氣派。永安堂藥廠就在其對過路北243號,有三層院落,前門在朝內大街,後門則通東四頭條。內設刀房、斗房、碾房,還有貯蜜庫和鮮藥庫等,自產自銷中成藥16個門類487種,外廠藥品一律不銷。使永安堂自產名藥得以真傳,故在京城史業鼎盛,商譽大振。
 
據考證,現今惟一的珍貴文史資料,即永安堂原主人於清乾隆甲子年(1744年)撰刻的《北平永安堂參茸膠醴丸散膏丹藥目序》一書載:永安堂始創於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4年)。那就是說,在明朝的上半葉時,亦是各地紛紛在開設中藥鋪子之時,永安堂就在京城開業了,永安堂的創業迄今已有589年的歷史了。
 
就在這本「永安堂藥目序」書中,開宗明義的講道:永安堂藥店從商宗旨是「實與名副,財以道生」的經營祖訓。簡而言之,就是「貨真價實,童叟無欺」。永安堂製藥的真功夫,在於它久研病理,深攻藥性,遵照古方暨名師秘授,虔修各種丸、散、膏、丹;兼設藥圃,培養各色鮮藥等,而馳名海內外。話說到這兒,想當年創建永安堂的始祖是誰?由於明、清兩代更迭的文史資料已蕩然無存了。僅從永安堂過年的習俗和老鋪口的南禮兒上,來推測原主人是南方人。永安堂又幾易其主,至民國初年時讓一位北方人,即楊周臣先生將永安堂的祖業承傳了下來。楊掌櫃是1875年出生,河北三河縣人,私塾文底深厚,1892年走進永安堂,1907年任永安堂總經理,1942年任北平市中藥講習所常務董事和北平市國藥同業協會主席。他精通業務,勤於管理,或坐堂聞聽,或後堂(藥廠)查看。對加工的藥面兒,他一看色便知投料是否有誤;口嘗舌治,能品出壓碾、過籮是否有偷工省事兒。老掌櫃楊周臣曾書道:「監製者責任重大,終日督飭,唯恐疏漏,雖神疲力竭,亦弗敢稍懈,」來嚴於律己。正是在他嚴格的監督下,全店同仁個個嚴守店規店矩,決不馬虎。使這個歷經滄桑數百年的老店從未發生過差錯。
 
當年服藥者,尤其是貴重藥品多是舊王府、大宅門和滿門旗人。他們買藥後,都是逐味核對,逐樣以毫、厘復稱。這也從沒出過錯。永安堂的「萬應錠」這種小藥,據說是專為勞苦大眾所用,貨真價廉,療效也好。這種小藥在當年還引出一個真人真事的故事,一次,禮士胡同的張先生(人送外號張機器),因眼底紅腫充血,病情很嚴重。晚上買了一包兒萬應錠,服後藥到病除。這位張先生頗感奇怪,便來個貨比三家,各買了一包萬應錠進行研究,結果發現永安堂的萬應錠是將細料和入藥中,久存後色澤、藥效如初,那兩家的萬應錠是把細料用在表面兒包衣,不僅沒有了麝香味兒,藥品還變成了黑色。張先生得出的結果是:「我用藥就去永安堂」。久而久之,經老百姓這麼互相一傳,永安堂的商譽大增。故當年在京城便流傳起「內永安外同仁」的說法(註:早年的北京以前門作界,分為內城和外城,內永安即永安堂,外同仁即同仁堂)。

建國後,永安堂藥店,還按老譜做生意,仍堅持貨真價實,不賣偽品。1956年1月1日公私合營,公私合營後,中成藥由國營批發部門計劃供應。從此,永安堂告別了前店後廠自產自銷的經營模式。

就在公私合營之後,永安堂出現一件最讓人痛心的事兒:據說永安堂經幾百年的工夫,久研病理,深攻藥性和名醫秘授,積累起來的成藥配本,共收載成方1100餘種(系清朝抄本),那是中藥醫術之精華,亦是國藥之財富。可是在那個年代,被「借用傳閱」後丟失了。到「文革」期間,清朝文人鍾少儒撰寫的「永安堂」顏體楷書牌匾也被摘掉,永安堂也被改為『革命』的「曙光藥店」,直到「文革」以後,才恢復了永安堂藥店。@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