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28日訊】〔自由時報記者王寓中、施曉光╱台北報導〕副總統呂秀蓮昨天提出四省二特區的構想,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則主張「三都格局」,北北基合併、台中縣市合併、高雄縣市合併,透過三個大都會區形成三個火車頭,把台灣往前拉。
馬英九說,他的某些觀念與呂秀蓮相同,但呂秀蓮主張保留省的方面,是否有必要,可以再討論,因為省已經精掉了。 馬英九表示,呂秀蓮可以提出行政區重劃,「這是正確的」,如何區劃可以再討論,很多問題不是財政收支劃分法解決,必須直接探求重新劃分行政區的問題。 此外,親民黨政策中心主任張顯耀批評,副總統呂秀蓮根本忘了現在是民進黨在執政,所以才會在提出構想後,隨即招來行政部門澄清不代表行政院政策和立場,這種「即興之作」,事前未經通盤評估,根本不可行。
〔記者路暢平╱南投報導〕呂副總統提全國劃四省與特別行政區,民進黨秘書長李逸洋在南投縣協助蔡煌瑯參選縣長時指出,台灣在精省後,行政效率大為提升,如今再重新設省,已經是走回頭,不僅國家發展會受限,也不見得能讓區域巫發展。
李逸洋表示,若財政劃分無法跟著行政劃分的腳步走,以宜蘭、台東與花蓮合併為台東省來說,成了省還是財政困窘,根本達不到振興地方的目的,所以,國家整體發展,恐不宜貿然劃分。
至於馬英九的三個都會區說法,李逸洋覺得,民進黨原本就全力支持讓中部出現一院轄市,不管是中縣、市合併升格,或者是台中市人口數過關,一直都有共識,但要有法源才不會產生後遺症,國民黨對於相關法案杯葛,反而是真正的阻力。
〔記者唐在馨、王寓中、蘇永耀╱綜合報導〕台中市長胡志強和民進黨提名市長參選人林佳龍昨天都贊成遷都台中。
胡志強指出,台中市不論是天時、地利、人和,都有足夠的條件成為我國的首都,希望中央政府有智慧及魄力,朝「遷都台中」努力;他也以美國為例指出,紐約、舊金山、洛杉磯的城市規模都比華府大,但華府仍足以做為美國的政治中心,因此,台中也能成為台灣的政治中心。對於「雙都」制,胡志強表示反對,他舉車子一半開右邊、一半開左邊的笑話說,這會造成大亂。
林佳龍贊成遷都台中,並建議採階段性遷都,立法院可先搬到台中市來。第二階段則可針對一些特定中央部會如農委會遷移台中,這些機關在中南部的功能是遠大於在北部。最後階段便可將所有的中央政府機關遷至台中市。
林佳龍認為,從歷史角度,清朝時代台中便規劃為省會,日治時代也以此為「小京都」,國民黨初來台時也是在台中。在地理上,將來高鐵通車後西部台灣成為1日生活圈,台中更是南來北往的中心。「北藍南綠」的政治生態,更可遷都台中做為平衡。
〔記者田世昊╱台北報導〕多次倡議遷都高雄的台聯高雄市立委羅志明認為有四點遷都高雄的理由,並認為,在首都未能南遷之前,將體委會、勞委會、海巡署等部會先遷移到高雄,可漸平衡南北發展的差距。
「遷都高雄」的四點理由:一、地理條件考量:九二一地震重創中台灣時,即有專家學者基於台北盆地也位於斷層帶上,提出「遷都」或「分都」的呼籲。
二、從南北區域發展巫考量:昔日國民黨「重北輕南」政策,讓北市享有太多「關愛」的眼神,高雄徒負「直轄市」之名,市政建設卻遠遠不如台北市。
三、從經濟發展考量:台北市地狹人稠、都市計畫已趨於飽和,高雄市為典型的港灣城市,同時擁有國際性的海、空良港,加上南台灣的廣大腹地及便捷的交通,讓高雄市擁有更佳的發展條件。
四、從政治觀點考量:南台灣一直是台灣本土認同的大本營,從以前的美麗島事件,到最近的總統大選開票結果,充分顯示本土意識濃厚的高雄市比台灣主體意識薄弱的台北市,更有資格做為國家首都。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