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2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惠君台北二十五日電)產業創新一直是產官學思考的重要課題!台灣行政院副院長吳榮義表示,台灣產業應該從過去的技術創新,現在要從經營模式的創新,才能獲得比較高利潤,台灣未來方向,應要朝這個方向轉變。
台灣經濟研究院主辦「2005年產業科技創新國際研討會–新價值創造的年代」,吳榮義應邀致詞時,作以上表示。
吳榮義表示,台灣是全球重要代工基地,但代工是往前走的基礎而非目標,產業停留在不斷降低成本,是過去的思維。降低成本可當成產業的發展基礎,但不是最後目標,如果繼續往降低成本的方向走,會從現在的微利市場,到最後可能變成無利可圖。
他指出,台灣應該從經營模式來創新,看是否可從台灣現況環境及未來發展找出自己的經營模式。另外是跨業整合,過去過份集中在IT,現在發展服務業,可從IT 發展服務業,加強兩者整合,像現在創新研發和專利還是集中在IT,對未來發展風險太高。他提到,如汽車零組件與IT整合,及關於機械與IT整合也是未來努力方向,現在已出現有這樣的整合,但速度太慢。
吳榮義強調,創新不應只從產業出發,台灣政府政策也要有所創新,政府創新政策和企業創新要有一貫脈動,兩者創新模式需要整合,才能帶給產業創新。他說,如果政府政策無法配合民間企業,政府就會變成創新的阻礙,因此,為配合創新模式,政府需積極推動。
他說,政府創新政策,包括塑造產業研發創新環境、提供充足的高技術與知識人力、活化並保障專利權及提供知識教育的學習環境。另外,政府也要創造無障礙的研發環境。
他說,特別是法令規章鬆綁的問題,現在台灣行政院把法令鬆綁當成政府推動的重點。如何克服這個問題,也是要有創新作法。因此,從某一個觀點來講,政府可從業界創新經驗吸取一些經驗。
台灣經濟部次長施顏祥致詞時則表示,台灣經濟成長由過去的OEM到ODM,產業扮演快速追隨的角色,讓經濟高度成長,但科技產業再往前走的話,要採取比快速追隨更有效方式,才能更上一層樓。
施顏祥說,這幾年來,政策單位不斷思考產業政策和科技政策如何突破和創新,目前政府的思維是創新方向在哪裡?創新方向是要創造價值,只有把「價值創造」放在決策思維裡,創新才能在新經濟環境取得更大優勢。
他認為,價值創新最根本就是為我們服務對象、顧客創告更多價值,而不是單純以過去OEM模式降低成本。他也呼籲產官學,在工作崗位上,將價值創造放在決策裡。
「2005年產業科技創新國際研討會–新價值創造的年代」由台灣經濟研究院、工業技術研究院、中華經濟研究院主辦,從今天起進行為期兩天的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