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書上寫著:讀書不難,只要肯讀,終究可以讀出一點名堂,但做人很難,遲一點都不成,再遲,人格都養成了,價值觀也確立了,便很難更改了。
是啊,做人難,誰教我們做好人?美德缺,誰與我們談美德?
你教孩子以下幾種簡單的美德了嗎?
一,寬容;它被很多哲學認為是一項罕見與重要的美德,我也這麼認為,許多時候我們會用得上它;人總有意見相左,產生矛盾,以至次衝突的時候,因而被傷,選擇寬容的人,傷害將減少。
海倫凱勒便說:「教育最崇高的結果正是,教人學會寬容。」可是,愈來愈濃的暴力氛圍讓人直覺相,寬容沒有被放進人生的思潮裡,學校遺漏,父母遺忘,教育也就不教了。
有一天,兒子氣呼呼回家,嘴裡足足掉有三斤肉,翹得滿天高。
「發生什麼事了,誰給你委曲?」
「老師。」他根本不假思索。
「怎麼說?」
「明明不是我弄髒的,他硬說是我,還罰站……」兒子愈說愈氣。
「該怎麼辦?」
兒子回頭看著我說:「算了啦,我原諒他了。」
寬容真好,兒子又回復笑容。
二,服輸;接受失敗、承認失敗、整裝再出發,依我來看,不僅是美德,同時也是智慧。
這個社會最讓人詬病之處便是老是有人主張衝、衝、衝,一點緩和的餘地也沒有,
我的朋友問我:「你知道車子上了高速公路為何非超車不可?」
我搖搖頭。
他說:「因為不服輸。」
何止不服輸,根本是不准輸,輸便會挨罵,常常挨罵便失去信心了。
輸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輸了之後爬不起來的人,我們的孩子大約就是如此輸不起的人。
誰教我們孩子:「我輸了,明日看我」的豪氣?
蒙田說過:「有些挫敗比成功更有意思。」赫胥黎也說:「幾次失敗,會有許多重要而實際的好處。」
但誰容許我們的孩子失敗,誰又相信失敗是成功的軌跡。
無法承擔失敗,大概連勇氣這項美德也跟著散失了,我的父親一再告訴我們,勇氣、骨氣、志氣是人生的必要,三氣合一,無往不利;因為人生一詞本來就是最陌生、最奇異、最不可思議的歷程,少了勇氣便很難一一克服與面對了。
三,儲蓄;誠幾何時,這個傳美德早已消失無蹤,但根據資料統計,孩子的儲蓄率只有千分之十七,多數人不僅沒有儲蓄,甚至透支。我認識一位媽媽,很心焦的問我怎麼辦才好?問題不清不楚,我再問了一遍才瞭解,他的兒子辦了好幾張現金卡,以債養債,大學畢業時,累積債務高達一百多萬元。
怎麼辦?
我也不清楚哩,這項美德早該教的啊。
四,禮節;蒙田在他的《蒙田隨筆》一書裡說過:「禮節是教養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跟慈悲與美麗一樣,有助於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喜愛。」
但,有禮節的孩子,你多久沒見著了?
怪不得,我的一位朋友會以奇遇形容讓坐這件事:「居然還有敬老尊賢的孩子。」
他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他看見孩子的良善之心,憂的是間接証實他已老矣。
五.價值觀;報紙登載,一個大學生為了得到一紙名牌包包,可以飢餓三餐,偶爾以泡麵度日,再把省下來的錢,恭敬的送到名牌店;更令人擔憂的是,他們早已有一套合理化的體係,覺得那是一種美好的回憶,自信建立的方法,自我磨練的高招,覺得大人們太過大驚小怪,缺乏同理心。
什麼是名牌?
品牌高檔、價格昂貴的東西;名牌價高的物品,品質一定絕佳,理論上是對的,但是否好上千百倍,就不一定了。
名牌的意義是什麼?
一種身分、地位。
孩子養成外在的審美觀,忘了內在的充實,便是我們難辭其咎的。
我常與兒女討價值與價格的問題。
女兒想買一雙鞋,定價三千二百元〈台幣〉,我嫌太貴了,她說名牌都是這種價值,何況同學都有。
我決定第一雙我買,第二雙她自己付錢。
「為什麼?」
「第一雙是為人父母的義務,第二雙就是貪婪了。」
她翹著嘴,沒有再說話,隔沒幾天,她說想買第一雙,我回她可以,但去我熟悉的體育用品店買。
「幹嘛那麼費事,我要與同學一起買呀。」
「你可以陪同學去看,但我來買。」
「為什麼?」
「打七折,價差三折就是九百六十元了。」
「還好啦。」
「差……很多。」我聲音略揚,帶著不悅的語調:「爸爸的書,定價二百五十元,版稅才廿五元,九百六十元可得賣出四十本書的版稅;奶奶一個禮拜的生活費,某些非洲國家半年的薪水……」
「啊!」
這就是我的想法,給孩子適時的教育,無論有沒有效果,但都該教,更重要的是,我們也該以身作則,我奉行能省則省的原則,不該花的不花,該花的不省。
價值與價格該分清楚,風花雪月、琴棋書畫是價值,不一定要花錢,但可以給人美好,這一部分該教給孩子,名貴的皮包、掛飾、衣服……不是完全不該買,而是量力而為,月入四萬元的人,買件衣服花了十六萬元,大約便註定一生是苦了。
千萬不要凡事都以錢侍候,當有一天孩子養成以錢做為價值觀的標準時,所有的似是而非,便會一古腦潛進他的心靈中,巔覆出難以復加的噩夢。
人生有物質與精神兩個圓,在一個物質萬歲的世界裡,別忘了加一點精神美好的佐料,與孩子一起共用於山光水色之間,共看天地帶來的浪漫的財富。
六.慈悲;慈悲很重要,非教不可,如果一個社會連慈悲心都少了,我想教育便萬劫不復了。
兒子得了很多獎狀,幾乎被我全部收了起來,放在他的資料夾中,當做他的美好回憶,有一張感謝狀,我張貼在客廳,一掛便三年。
「這一張掛這麼久幹嘛?」兒子有些不解。
「它很有意思。」
「有意思。」
「對啊,我覺得一個人願意到醫院當義工,還得到感謝狀,真的很慈悲,我想掛它久久。」
我摸摸他的頭:「你真不簡單。」
一個十四歲小朋友,每天騎了十四公里的路,上學之前,放學之後風雨無阻探望中風的爸爸,七年如一日,騎過三萬五千公里,這樣的孩子還需要以成績証實他的存在價值嗎? 不!一顆悲心已足矣就夠了。
一位七歲的小男童,在南亞強震發生後,存了二年的存錢筒捐了出來,飄求媽媽做好事。
十二歲的小女生,便不幸父母雙亡,她一個人撫養老阿媽與兩個弟妹,上學、煮飯、洗衣、作家事、寫功課、教弟妹……一天的事,數也數不完,功課成績能顯示她的價值嗎?
德國有個十四歲的孩子,人稱古堡英雄,他以一個小朋友的力量,救了不少面臨被拆除的美麗古堡,他的努力得到古蹟維護學者的贊許,跟著他加入保護的行列。
他們全都是小孩,卻都做了很了不起的行動。@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