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矛盾重重的童年
……縱使你得到了普天下的名利,
若喪失了靈魂,
為你有何益處呢?……
《聖經》——新約(馬可福音八章三十六)
公元三五四年,在北非的努米迪亞(Numidia)省,離希坡(Hippo Regius)不遠的塔迦斯特(Tagaste)小城,這年的十一月十三日誕生一位改變歷史的人物——聖‧奧古期丁(St. Augustine)。因此,也使得北非的地中海沿岸,在研究古代西洋的教會歷史上,估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地泣。
奧氏的誕生地塔城〔即今日阿爾及利亞(Algeria)的蘇‧克哈雷斯(Souk Ahras)市〕原來是屬於基督教的多納徒教派的,晚近才改屬大公教會。影響奧氏一生頗深的母親莫妮卡(Monica)在當時,就是一位性情溫和、慈愛而十分虔誠的基督徒。但是他的父親帕提修(Patricius)一卻是一位性情凶暴,縱慾無度的「異教徒」(指非基督徒);而且在當地還是一位頗有地位的商人,但並不十分富裕。
奧古斯丁的矛盾恪性,早就決定在他所承繼的血源裡:他從父親那裡,遺傳了一種縱慾的傾向;同時卻從母親那裡,承受了一種追求上帝的宗教精神。
在他早年的靈魂深處裡,「善」、「惡」的兩種勢力,時常發生爭鬥,而「惡」的勢力常佔優勢,把他帶入墮落的深淵。這足以說明,為什麼他後來會在那個專門倡導善惡二元論的「摩尼教」(Manichaeism)中,沈淪了幾乎十年之久。
奧古斯丁七歲那年,開始在其出生地接受教育,但他似乎並非是一位用功讀書的小孩。他自己在其偉大的作品《懺悔錄》中,也坦白的承認。他說:「童年時,我既不愛讀書,又恨人家來強迫我去讀書。……他們所以強迫我讀書的目的,無非是想滿足他們媚俗的體面。可是,主呀!……你一面利用人家的強迫來增進我的學問,同時也一面利用我的懶惰,來譴責我的罪過。……」(註)
十一歲那年奧古斯丁離開家鄉,由他的父母送他到馬道拉(Madaura)城,學習拉丁文法學。該城為異教文化的中心地,他在這裡求學達四年之久,一方面對他日後的拉丁文學和思想建立了基礎,但同時也受到該城的異教風氣影響頗深,種下了他後來生活放蕩的習性。
從他的《懺悔錄》中,我們知道他討厭學習當時非常重要的希臘文,也不喜歡讀當時十分流行的希臘文學作品。他自己的理由是:「然而,我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我會厭惡去讀那些充滿相似神話的希臘文學?荷馬(Homer)的作品,寫的技巧真不錯,但充滿著迷人和不真實的神話,雖然當時我還是一位小孩,但我已不能忍受它了。我想當時在希臘的學童,假如人家也強迫他們去讀維吉爾(Virgil)的拉丁文作品時,恐怕也要和我一樣發生相同的反感吧!實在說起來,一個人要想搞通一種外國的語言,真是件難事。用外國的語言寫成的小說,不管是如何的奇妙,但總是會被其語言本身所帶來的困難沖淡。當時,我對希臘人的語言,可以說是門外漢,但我的師長們,卻用各種恐嚇的手段,強迫我去學習。
相反地,我學說拉丁語,卻是在奶媽們的吻愛,以及親友們的玩笑中進行的, 絕對沒有什麼勉強氣氛。……因為我要別人了解找的思想,所以我自然會努力的學習去用拉丁語說話。
由此可見,在自由的好奇心中學習,比任何強迫恐嚇的手段,來得更加有效……」
奧古斯丁的童年,可以說是在一種矛盾重重的學習環境中渡過。他一方面討厭被迫去學希臘文,但卻因此也讀了一些希臘神話的文學作品。他雖然批評了希臘神話的「諸神淫亂史」,但他亦因此而被影響,使他日後也過了一段淫亂的生活。
註:關於引用奧古斯丁《懺悔錄》中的文字,我除了依據英文本:Confission of St. Augustine (Edited by Sheed and Ward)外,亦參照了由應楓先生譯成中文的《懺悔錄》。(光啟出版社發行)
本文整理自:《自我覺醒的卑微種子》 石朝穎 著 @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