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1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劉嘉韻台北十三日電)二00五年青年國是會議北區會議今天在中國文化大學進行第二天議程,青年公民對當前台灣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向專家提出問題,其中,青年公民最關心的是台灣教育發展,使教育相關問題成為詢問焦點。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主辦的第二屆青年國是會議,十二日至十四日舉行的北區會議共有三百二十名年齡介於十八至三十歲間的青年公民參與,這次會議以「我們對台灣為來的主張」為核心精神,在「社會公義與國家發展」主題中,青年公民高度關心台灣教育發展。
教育部「五年五百億」發展一流大學與頂尖研究中心計畫,以及大學自主與政府協助方面,如何取得平衡,是青年公民關注焦點;以專家身份應邀為青年公民解惑的前教育部長楊朝祥表示,只讓少數學校朝世界排名百大方向發展,其實沒有多大意義,政府應致力發展有特色的研究領域。
對大學錄取率逐年增高,今年甚至高達百分之八十九,是否造成台灣高教過於氾濫?楊朝祥回應說,以高等教育型態而言,菁英教育與普及教育有同時存在必要,不但需推廣普及教育,菁英教育也不可或缺,不能因為高等教育普及而使菁英教育消失。
楊朝祥說,政府在教育經費分配方面,應朝經費充沛、普及高教發展方向前進,並挹注經費於發展菁英教育。
對國立大學法人化後,將失去教育經費補助的問題,楊朝祥解釋說,大學是創造知識的場所,大學法人化是符合大學能獨立教學與研究,不受外界干預的「大學自主」方向發展,公立大學法人化後,來自政府經費補助或許會短少,但學校更能自主掌握發展方向,而政府在法律規定範圍內,還是可參與公立大學部分事項。
他舉例補充說,公立大學成為行政法人已在日本實施一段時間,但大多呈現負面回應,因此台灣思考公立大學法人化問題目前是朝大學公法人方向規劃。
對高教學費「使用者付費」可行性,楊朝祥說,高教由使用者付費在別的國家或許有可行性,但台灣講求公平正義的社會價值,不希望弱勢家庭子女因經濟負擔不起,而喪失就學機會,如果台灣朝高教使用者付費方向發展,將拉大經濟優勢、弱勢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比例的差距。
至於實施十二年國民教育的可能性,楊朝祥則認為,政策已經「水到渠成」,但需看政府決心,以及一般民眾是否有破除明星學校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