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7月11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鄒景雯╱台北報導〕經過五次國家安全報告高層會議後,國安會刻正積極整理我首部國安報告的定案內容,針對外界關注的經濟安全部分,據了解,國安報告將明確指出,為確保台灣的經濟安全,有必要在鼓勵產業升級的同時,減緩產業往中國外移。
報告中因此建議,針對中國的磁吸效應,我國必須「有效管理資源外移」。低知識產值的生產活動,應評估過度集中中國投資的風險﹔高知識產值的活動,則應建立廠商掌握「關鍵技術」的概念。
國安單位認為,台灣現今所面臨的經濟安全威脅,大致有「國際競爭壓力升高」、「農業改革面臨抗爭」、「能源安全的威脅」、「金融體系安全的威脅」、「中國磁吸效應」與「經貿活動空間受到擠壓」六個層面。
在中國的磁吸效應方面,高層官員指出,中國對我產業的磁吸效應,不但使我國對外經貿活動有過度集中的風險,且因中國與我國的緊張關係,使得這些經濟活動有隨時因非經濟因素而中斷的可能,嚴重威脅到我經濟發展的自主性。
國安官員強調,不論在投資或貿易方面,我國均已高度集中於中國市場,自一九九二年後,中國甚至成為我國經濟成長的主要來源。
官員認為,經濟發展過度依賴特定國家,本有其潛在風險,更何況中國與我國的緊張關係,以及中國經濟體制欠缺足夠的透明度與可預測性,在在使我國在中國的經濟活動充滿了非經濟變數,為整體經濟安全投下變數。
為此,國安高層指出,為了避免產業面臨愈來愈高的國際競爭,選擇容易之路(即利用中國相對豐富的生產元素 ),而拒絕走辛苦之路(即積極提升自我競爭力、增加產品附加價值,往知識經濟發展 ),有必要在鼓勵產業升級的同時,減緩產業往中國外移。
不過,國安官員也坦言,在全球化趨勢下,極力防堵資源往中國移動,效果有限;事實上,只要廠商並未因某部份的生產移往中國,而減緩本身知識產值的創造,同時其移往中國生產的部份並不屬高知識產值,甚至可能在台灣將面臨淘汰者,則無阻止的必要。
但國安官員強調,即使如此,政府仍應提醒廠商正確評估過度集中中國投資的風險,以決定低知識產值的生產活動,究竟應該移往中國或是其他經濟體。
至於高知識產值的活動,國安高層認為,則應建立廠商掌握「關鍵技術」的概念,不然一旦該技術外流至開發中國家,包括中國在內,則台灣將喪失本身發展知識經濟所造就的競爭優勢。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