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双色球分析 - App Store shouye
醫學家

偉大的歷史人格——史懷哲

在蒼天之下、只要是人,都具備著屬於人性的各種「潛能」(Potentiality)。千萬不可太看輕自己,或高估了別人。每個人首先必須使自己能站立起來,然後再談真正具有理想性的事業。

所有的偉大歷史人格,在其成長的「過程」中,都曾經表現過和我們一樣脆弱的「病態」,只是他們從來就不曾把這種「病態」持續下去,他們很快的就超越了這種「病態」。然後生活在一種堅強的意志世界裡。終其一生從來沒有懈怠過他們對:愛美、愛真、愛善……的生活理想之追求。

在二十世紀這已過去的八十年裡,當然出現過幾位稱得上具有偉大「歷史人格」的人物:孫中山、甘地、史懷哲、托爾斯泰、愛因斯坦、泰戈爾……等,其中我想把那位獲得一九五四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人——史懷哲(A. Schweitzer, 1875-1956)醫生,做為一個具有偉大「歷史人格」的實例來說明:

從史懷哲的自傳裡,我們瞭解到,他最初想選擇傳教士為他的終身職。二十一歲那年,他立志以三十歲為其人生的兩大階段之分水嶺;三十歲以前為研究科學和藝術來生活,三十歲以後則希望直接獻身去服務人群。有一天他偶然在一本雜誌上,看到一篇呼籲傳教士到非洲剛果工作的文章,而萌發了他習醫的動機。

一九○五年他三十歲生日那天,決定前住非洲行醫。為了實踐自己「自覺」到的人道信念,他心甘情願的放棄自己在神學與音樂上的成就和舒適的家庭生活,決定從頭開始習醫。一九一一年他三十六歲時,通過了外科考試,正式取得醫師資格。次年,他辭退大學講師及牧師的職位。於六月十八日與海倫‧布列斯勞結婚。然後就忙於準備前住非洲。一九一三年三月從德國出發,四月十五日和他的夫人到達朗巴瑞納,開始了他在非洲四十多年的獻身服務生涯。其間,他曾兩次回歐洲,第一次係由於大戰爆發,被當做德國俘虜遣回法國,關進集中營。第二次則是回歐洲休養身心以及到各地舉行風琴演奏會以籌募修建醫院的基金,同時也發表了許多宣揚「尊重生命」的演講。

史懷哲博士的偉大言行,正好很清楚的給我們活生生的實例,而且他又是一位和我們同一個時代的人物。在「時間」和「空間」的座標裡,是如此的接近我們。特別是他在一九一五年的九月,被當做俘虜沿著奧克維河送往法國的集中營時,凝望著奔流的河水,突然悟出了「尊重生命」的信念:「我們必須努力對抗存在於人類身上的罪惡,不是靠批判別人,而是靠批判我們自己來對抗。與自我鬥爭以及真誠的對待自已,是我們能影響別人的最好方法。我們應該平靜而努力的去做到這兩點,才能獲得深刻的精神上的自覺,這種自我體認乃是源於對自己生命的尊重。真正的力量是沈默的;它矗立著、工作著。真正的倫理是從語言靜默下來的地方開始產生。……我的溫和、平靜、寬容與友善,並不是來自我對別人的仁慈,而是因為透過這種做法,我能夠證實自己最深刻的自我體認是真實而存在的。因此,用以對待自己存在裡的「尊重生命」,以及使我對於其他的存在保持獻身態度的「尊重生命」,這兩者是互相交會的……」(註一)

如果我們進一步的深入了解史懷哲這種「尊重生命」的信念,我們不難發現他正在透過一種生命追求的「過程」,然後重新肯定自己的「存在」,就在這種新的肯定中,他「自覺」到自己的生命和別人生命的關係,以及「自覺」自己生存的「文明」和過去人類歷史上的「文明」之間的關係。他這種從個體的「現實人格」進展到整體的「歷史人格」的大承擔,正足以用來說明「歷史人格」的形成是一種怎樣的狀況:這就是當「自我」變成了整個人類的「大我」時,我就是人類,人類就是我。從而我們也就能了解那些歷史上偉大人格的話:

《論語》上的孔子說:「仁者,愛人。」又說:「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佛經》上的釋迦牟尼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又如《維摩詰經》所云:「……眾生病從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

《聖經》上的耶穌說:「Love your enemies and pray for them that persecute you. (愛你們的仇敵.,為那些壓迫你的人祈禱。)使徒保羅在《羅馬書十三章》說Love worketh no ill to his neighbour: love therefore is the fulfillment of the law. (愛就是不去傷害別人:所以,愛成全了全部的法律。)

我以為整本《聖經》裡,最徹底的一句話就是:「Thou sholt love thy neighbour as thyself.」(愛人如己。)(註二)而這也就是使我們這個世紀裡的偉大「歷史人格」所以能產生的根本原因。

註一:這段話是引自史懷哲的著作:The Philosophy of Civilization(《文明的哲學》)中的第二部:Civilization and Ethics(文明和倫理學)。原書是德文,英文翻譯者為:C.T.Compion。這本書的前二卷已由英國的Unwin書局出版。中譯本巳由鄭泰安先生譯出,志文出版社發行,「新潮文庫89」。我將鄭先生的譯文略有改動,以符合我的筆風,特此聲明。

註二:我在此引用《聖經》的話,採取中英對照,是因為我覺得「中譯」的聖經,在語氣上並不是十分口語化的語句,所以我把King James的「Holy Bible」或Oxford and Combridge University Presses的「Revised Version’s Bible」的原文引出來,再譯成中文。

本文節錄整理自:《自我覺醒的卑微種子》石朝穎 著@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