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18日訊】〔自由時報記者王昶閔、魏怡嘉、周富美╱台北報導〕台灣健保新制公告上路廣受各界爭議,部分專家與民眾認為,在現今基層醫療品質下,貿然提高部分負擔,無疑是以懲罰病人為手段,藉此填補健保財務虧損,對於轉診率與醫療品質的提升,並沒有實質幫助。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認為,轉診新制只是為了合理化部分負擔調漲的正當性,但卻沒有告訴民眾,如何在基層找到可信任的好醫師?如何從基層順利轉診到大醫院?
五十三歲的管理員廖坤乾也表示,政府要實施新制前,應先強化基層醫療水準,提升民眾信心,否則即便漲價,為了能快看好病,節省時間成本,他還是會以大醫院為優先考量。
家住板橋的他表示,他有一次罹患皮膚病,連換了三家地區醫院,舟車勞頓,一連看了兩個月都未見改善,最後到了台北馬偕醫院後,病情才明顯好轉,這段期間花了很多時間,他質疑有些基層醫師為了牟利,刻意讓病人一再回診。
消基會董事長李鳳翱則表示,健保局極力推行轉診制度,但轉診病患的病歷紀錄是否能全數轉出仍是個問題,若轉出病患的病歷只有部分摘要,或是寫得不夠詳細時,又該如何是好?健保局的立意良善,但實質上仍是為了解決財務問題,能否達到落實轉診的效果令人質疑。
——————————————————————————–
焦點評論╱轉診…漲價美麗藉口
自由時報記者魏怡嘉╱特稿
健保調漲門、急診部分負擔,一廂情願以為能達到轉診的目的,但是以現在台灣國內八千六百多家診所中,有七千多家跟醫院沒有任何的合作關係,可以預期的是,絕大部分病患在拿到轉診單後,站在診所門口,還得傷腦筋要到哪家醫院掛號。
至於轉診病患是否掛對科別?是否掛得到號?則是病患自己的事,而這樣的轉診,是什麼轉診?充其量只是粉飾門、急診部分負擔調漲、舒緩健保財務的美麗藉口。
目前台灣國內醫療體系,只有家醫社群有轉診實際經驗,民眾生病到這些受到健保局認可的家醫社群看病,如果必須轉診到大醫院,這些診所因與特定醫院有合作關係,可以直接將病患轉到該醫院看診,有的還會幫病患先掛好號,甚至可以指定醫師。
但推行了兩年,國內家醫社群只有二百六十九個,八十五%的診所在遇到需要轉診的病患時,在開給病患轉診單後,就兩手一攤,接下來病患得要自己想辦法,如果不要轉診,那麼就請付更多的費用逕行至大醫院,如此的轉診制度設計,只把問題丟給病患、懲罰病患。
檢視這次健保局端出的轉診措施,轉診單只有一次有效,即便第一次經過轉診,之後若每次都必須到大醫院看病,病患還是得多付錢。
再者,手術或住院病患七天內必要性回診視為轉診,即不用多付增加的調漲費用,但要不要回診,當然是由醫師決定,醫師說要回診,病患能因為已經回診過一次而不回嗎?尤其手術有時難免會有後遺症,病患被迫一再回診,由民眾來承擔更高的費用,合理嗎?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國內目前的診所,大多以內科、耳鼻喉科、皮膚科及眼科居多,對於非一般性的疾病,如血液骨髓或是紅斑性狼瘡等疾病,大多無處置能力,這些病患若未達健保重大傷病免部分負擔標準,勢必被迫要直接到大醫院,此次部分負擔調漲及轉診相關措施規劃,似乎明顯忽視了這些人。
——————————————————————————–
勞工團體反對漲價
〔自由時報記者丁勻婷╱台北報導〕針對衛生署擬調漲健保部分負擔及設立醫療重建基金,勞工團體表達強烈反對之意,也痛批現行部分負擔,已造成經濟弱勢民眾高就醫門檻,若健保局將民眾部分負擔按點值浮動計算,既不用再提高民眾部分負擔,也可紓解財務壓力,否則被保險人是無法接受的。
全產總舉例說明,九十二年SARS期間,民眾就醫及就診次數明顯下降,但醫療費用申報點數卻比九十一年還高,唯一的合理懷疑是健保支付標準毫無節制調高所致,分明是健保局控管不當,在總額點值未結算前,即以每點超過九成以上的金額預付醫界,造成健保安全準備所剩無幾,還發生兩年溢付近四百億元的荒謬問題。
勞工團體痛斥,轉診制度僅是健保局調漲部分負擔的藉口,依健保法第卅三條之轉診精神,逐級轉診者之部分負擔,本應由原來就診的醫院層級之部分負擔繳納費用。
全產總不滿表示,政府怎能透過五百億「醫療重建基金」,來填補健保局管理不當虧空,卻不向醫界追繳溢領金額,此舉分明宣告總額支付制度及台灣醫界良心之死刑,勞工團體當然反對設立「醫療重建基金」。
勞工團體表示,健保醫療給付規模從開辦之初的二千四百多億元,到九十四年將突破四千億,十年間的給付規模成長了將近七成,健保特約醫療院所家數也從原來的一萬五千餘家,增加到二萬二千多家,可見現行健保給付水準對醫療產業而言,仍有極高利潤率。